过年发红包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发红包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发红包是中国新年的一个习俗。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它象征着活力、幸福和好运。

给未成年的孩子发红包(根据中国人的观念,已婚的人被认为是成年人)意味着给他们带来祝愿和好运。红包里的钱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开心,它的主要意义在红纸里,因为它象征着好运。所以,当着发红包的长辈的面拆红包是不礼貌的。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新年和特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这是燕京年记载的;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时,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头下。

民间认为,可以给孩子压岁钱,当恶灵和恶魔去伤害孩子或在年,孩子可以用这笔钱贿赂他们,把邪恶变成好运。阿清吴曼云的《压岁钱》诗中说,一百块钱长在彩色的线中,然后自己收起来,商量鞭炮的价钱,让焦耳忙了一夜。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岁钱是扎在孩子心里的,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过节需要的东西。

现在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依然盛行,年夜饭的压岁钱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大多是孩子用来买书和学习用品的。(百度)

新年红包里给压岁钱的习俗

在春节,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从大人那里得到红包,俗称“压岁钱”和“过年钱”。在古代中国新年期间,成年人用红绳将一百枚铜币串起来给孩子们,希望他们长寿。因“老”与“特”谐音,能镇鬼,也给孩子贿赂鬼,以化邪为吉,平安度过来年,故称“压岁钱”。“十万钱长在彩线里,再从枕上收来,商量鞭炮价钱,弄得焦耳忙了一夜。”清代诗人在《压岁钱》一诗中描述。因为铜钱和红绳不符合时代要求,所以一直没有被纸币和红包取代,成了大家熟悉的红包。现在的红包不仅有压岁钱红包,还有公司发的福利红包,感谢别人的红包。

发红包是我们庆祝春节的一个习俗。红色代表幸福、好运和吉祥。一般是长辈发给未婚未成年人的,里面的钱你想要多少都可以,一般有6元、60元、66元、166元等。,但在长辈面前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应该告诉孩子。有些父母在除夕偷偷把它们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在新年的第一天给孩子一个惊喜,让他们开心一年。在南方,尤其是在广州,人们把红包叫做"李"。清朝时,人们用一张方形的红纸包裹铜钱,封之为“李”。第一代红包问世于清朝光绪末年,当时印刷技术开始广泛应用。那时候所谓的红包很简单。黄油被印在红纸上,然后在湿黄油中加入金粉。这种效果就像今天的红包一样,上面有金色的字,而图案大多很简单,有吉祥的话。

董易林还发现了两个关于压岁钱的美丽传说。传说一,“年”是一种古老的吃人野兽,它们的牙齿和尖牙已经准备好了,老百姓对它感到恐惧。最后神农用一个圆盘状的神器把它降服了,那是农历十二月三十。黎族人把这一天叫做"春节",而"过"这个词的意思是赶走,而春节的意思是赶走野兽。除夕之夜,有年幼子女的家庭用坚固的器皿盛着水果和食物,以辟邪祈福,称为“年夜饭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岁盘”。自从纸币取代了铜币,它就被包在红纸里以示好运。

传说二:古时候有个小妖叫崇,身体黑,手白。他每年除夕都会出来摸摸熟睡孩子的额头。孩子被摸后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会变成痴呆疯傻。大人们经常在除夕夜彻夜不眠,因为他们害怕伤害他们的孩子。这也叫“守专”。有一个姓关的家庭,夫妻俩晚年有了一个孩子,非常珍惜。今年大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特殊客人的闯入,老两口不敢睡觉,就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逗着孩子。但是夜越来越深,孩子们受不了了,就先睡着了。老两口受不了了。一看已经是四更了。不知道那个特别的人会不会伤害他们的孩子!老两口把一些包好的铜钱放在他的枕头上,就睡了。但是他们刚睡着,一阵阴风吹来,小黑妖进了房间。就在他准备用手摸孩子的头时,突然孩子的枕头发出一道金光,尖叫着跑开了。很快,故事传开,大家纷纷效仿。除夕夜,他们用红纸包着钱给孩子压岁钱,我不敢再打扰他们。因此,人们把这种钱称为“珍贵的钱”。“珍贵”和“古老”的发音是一样的。久而久之,就叫“压岁钱”。国际周易董易林

民俗学家说,压岁钱的祝福意义远远高于其流通价值。

新华社沈阳2月12日电(记者魏允蘅)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吴炳安教授说,过去的压岁钱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祈福,不注重流通价值。很多现代人不了解这个民俗的内涵。除夕夜给子女巨额现金或银行卡,甚至有人以压岁钱为名谋取私利、行贿受贿。这实在是对压岁钱初衷的亵渎和异化。吴冰安教授告诉记者,关于压岁钱的来源有一些流行的故事。比如古时候有一个黑手白身的恶魔叫“崇”,每年除夕都出来祸害小孩子。于是人们点灯熬通宵,把铜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上辟邪。这就是所谓的“护特”、“抑特”,也就是后来的“护老”、“抑老”。但这些传说在历史上没有依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开始于什么时候?

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专门用于佩戴和鉴赏的钱币状驱邪用品。多为“天下太平”、“消灾”等吉祥文字,背面铸有龙凤双鱼等图案。到了唐代,朝廷盛行春季发钱之风。宋元以后,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据《燕京年间》记载,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用彩绳穿钱,编成龙形,放在床脚,称为压岁钱。孩子是长辈给的。也叫压岁钱。”为什么用铜钱压岁钱?因为铜钱是皇帝铸造的,以前都说皇帝是真正的龙天子,所以民间也认为铜钱可以镇邪。78岁的吴炳安回忆说,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往往是一串康熙鲍彤或乾隆鲍彤。市场不再流通,但他能感受到长辈们深深的祝福。

吴炳安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除了祈求平安,还增强了流通价值。清代有一首《压岁钱》诗,描写道:“一百块钱长在彩线中,再从枕上收来,论鞭炮价,使焦耳忙了一夜。”压岁钱成了孩子的零花钱,无可厚非。但是,凡事都要有分寸。如果用给多少现金和储蓄卡来衡量长辈的关爱程度,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压岁钱

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

压岁钱的象征意义几乎没有了,只剩下流通价值和人际关系的效用。

那时候,只有在春节期间,我们这些孩子才会有自己的零花钱,也就是压岁钱。记得小时候,我只有一毛钱的压岁钱,而我的两个弟弟分别只有六毛钱和四毛钱。之所以能比弟弟有更多的压岁钱,是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女,一年四季都会帮父母做很多家务,比如做饭,洗衣服,找猪肉菜。可能我小时候比较懂事吧。我用六毛钱的压岁钱给家里买了半斤酱油,剩下的四毛钱买了两个面饼让家里人一起吃,但是父母让我们吃。面饼与西北人的面饼相似,但没有那么厚和大。相反,两个弟弟会因为压岁钱的多少而不高兴。父亲脾气暴躁,眼睛盯着他们,就会沉默。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会因为购物分配不均而吵架。我的两个弟弟从来没有收到过一毛钱的压岁钱。1960年,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五口,要求送到农村,我们不再有压岁钱。

20世纪50年代整个国家都很穷。我们家附近住着一对夫妇,都是县里的领导,他们的孩子只有五毛钱的压岁钱,但在我们眼里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生于60年代。

(1)闻着鞭炮声,含着香糖,穿着新衣服,看着大人抢着做年夜饭,真是过年的好日子!当然,我们这些晚辈,还是可以开开心心的拿个压岁钱的。

两块钱用粗糙的红纸包着,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大乐事。可以买很多东西,比如黑硬的水果糖,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在上面,我点了红绿相间的喜庆米糖,每颗几毛钱;一毛钱可以买回一把五颜六色的糖豆;女生爱吹牛,编辫子的蝴蝶结必不可少。有亮绿色的,有粉色的,有很亮的,在寒冷的冬天随风飘荡,有些快乐和温暖。大多数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存钱罐。硬币的叮当声承载了许多愿望和童年的梦想...捻完压岁钱,实在拿不定主意,但最后还是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存钱罐。

记得大年初一一大早起来的时候,我只是在枕头下面摸索。晚上30睡觉后,爸妈在枕头下塞了红纸袋。第二年初二,我穿上新衣服给亲戚拜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一个个敲得头破血流,回来也有了可观的收获。有一年,压岁钱收了18块,几乎像个有钱人了。邻里孩子之间的攀比,总是令人沮丧或得意洋洋。邻居家有个女孩叫洪雅。她爸爸是某事业单位的小官,她很“大方”。每年都有几十张崭新的门票进入她的口袋,她在孩子面前总是趾高气扬。她还时不时地去附近的杂货店给大家买些糖果和零食,就像我们这群鼻涕小孩的头儿一样!而我们楼下的军师,他爸是残疾人,他妈常年卧病在床,家里还有三个兄弟姐妹,过年也没什么新衣服穿,压岁钱就更没指望了。别人总是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远远的看着我们。在童年的记忆里,这是一幅人间某种不公与冷酷的景象,在我脑海里印了很久。

时光荏苒,星移星移,一岁老去,压岁钱也渐渐多了起来,却很难再找到小时候的那种喜悦。直到有一天,我和朋友去他家过年,几个高高低低的孩子上来给我拜年。我笑了笑,给了他们糖果,但孩子们还是紧紧抱住我。没意识到,旁边孩子的家长脸色有点难看。一个朋友开道,从口袋里掏出钱来给大家:“红包,红包。”两个孩子高兴得跳了起来。看到那两张面值100的钞票,我吓了一跳,突然想起了压在枕头下,被我汗湿的小手攥着的那两块钱。

(2)当时的政治色彩记忆犹新,对压岁钱影响不大,但就是因为物质的匮乏,以至于每年过年都要绞尽脑汁想办法把压岁钱留在手里。

印象中,我妈总是在除夕夜给我压岁钱,也就两三毛钱,大年初一出去玩之前拿回去。我三年级的时候对钱有概念,对妈妈的做法不满。寒假刚一结束,我就和我妈商量不要把压岁钱拿回来,让我买一串鞭炮玩玩,再买一些豆糖(一分钱有十个豆糖丸那么大),我妈拒绝了。不过,我还是有办法的。30岁那年去了和我们家很熟的供销社爷爷那里赊账买了一串19分钱的鞭炮,三支不带橡皮的铅笔,20颗豆糖。年初一我妈例行领退钱的时候,我给她看了我赊的东西,说这三毛钱要交给供销社。我妈气得想打我。幸运的是,那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我躲过了这场战斗。四年级过年的时候,我去供销社的爷爷那里赊账也没用,因为我妈已经解释过了,不过也没打扰我。年夜饭后我还是假装出去玩,用了那三毛钱。大概是初一的时候,我发现我妈特别迷信,就编了一个故事说有人奶奶说压岁钱不能拿回来,否则孩子会生病,病一年,我妈听后沉默了很久,没有言语。可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妈再也没有拿回给弟弟妹妹的压岁钱。这时,我的压岁钱已经涨到了五毛钱。高三那年我收到最后一笔两块钱的压岁钱后,就再也没收到过,因为我妈说我18岁了,是成年人了。

出生于70年代的农村。

1983,刚满8岁,上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考了双分,拿到了证书。妈妈很开心。其实那一年我妈很开心。现在想来,应该是我们村实行联产承包的第一年,家里可以经常吃到白面粉了。年货也比往年多了很多。春节前,我在饺子吃了一顿饭。除夕那天,我吃了饺子,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我妈走过去递给我一张崭新的20分票:“好孩子,这是你的压岁钱。今年不用再交了。自己留着吧。”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零花钱。压岁钱总是留在手里一个晚上,第二天再上交。拿着两毛钱,感觉自己是个有钱人。舍不得贬值,把它平放在课本里,然后把课本压在床垫下。半夜起来尿尿,然后打开床垫看了看,就安心睡觉了。在校门口的小店和小摊上见过无数次:火柴2分钱1盒;漂亮的练习本2分钱1;1分钱可以买20颗糖豆和3个鞭子;即使是我最喜欢的糖人,一个也只要3毛钱。两毛钱真是一大笔钱。什么都想买,什么都不舍得买。我从来不愿意花那20美分。直到元宵节,嫁到山西的姑姑带着表妹来探亲,非常惊喜。我妈毫无准备,没钱给她表姐养老,就借了我那两毛钱。阿姨走的时候又给了我20分。妈妈说你可以留着它,即使它是你的。开学的时候买了熊猫图案的1笔记本和橡皮头的1铅笔,4毛钱。后来我买了20个糖豆,用卫生纸包好,塞在枕头下面,吃了很久,最后都化了,粘在纸上。大概过了半年,父亲生病住院了。妈妈到处借钱。我从床后墙的洞里拿出小纸袋,把剩下的1.5分钱给了我妈。妈妈接过钱,抱着我哭了。

压岁钱,请回到象征时代。

过年给孩子发红包,不经意间成了中国人的普遍做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给孩子的压岁钱也在上涨。据报道,孩子们每年都会收到几千或几万的压岁钱。

除了呼吁家长让孩子树立理财观念,合理支配压岁钱,笔者认为,春节期间,大人应该给孩子发压岁钱,压岁钱的象征意义应该比什么都重要。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全新的压岁钱观念,舆论要推动其形成。

在传统观念中,压岁钱可以压制邪气,因为“老”和“贵”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第一年。压岁钱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彩色的绳子穿过钱编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记载于《燕京年》);另一种更常见的形式是,长辈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

如今,压岁钱的分配多采取后一种形式,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发生变化:长辈给晚辈“让利行情”时,炫耀、大把花钱,却不关心钱的去向;有的人给领导子女“大红包”,变相行贿;孩子们互相比较,看“谁收到的压岁钱多”;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竟然把压岁钱挥霍一空。深圳一“小孩”收到1万元压岁钱后,去酒店订了一桌不低于2000元的酒席招待“朋友”...

这种种丑陋都反映了我们对压岁钱的误解,压岁钱并不新鲜,都根源于中国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漠视。

压岁钱只是传统春节的一种“文化图腾”。在今天,这种“文化图腾”的功能,不应该成为某些人“创收”、“牟利”、“挥霍”的代名词。如果没有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无论我们的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树立理财观念,“陈腐的压岁钱”给孩子和社会带来的弊端还是会不断显现,最终成为一个令人头疼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是时候让压岁钱回归本义了。应该积极倡导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分配压岁钱,尊重压岁钱的传统象征意义,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和样式。如果经济允许,你又真的有心,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份全年的保险,一套优质精致的书籍或文具,几张健身卡或体育门票,除此之外,只给孩子“零钱”压岁钱...这样既能防止子女滥用压岁钱,也能让子女的未来更有质量和保障。为什么不呢?

春节期间,压岁钱泛滥,我们真的没有权利也没有权力干涉每个人该发多少压岁钱,因为这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孩子,防止一些压岁钱带来的弊端,净化这个畸形的压岁钱“市场”,我觉得每个家长都有责任带头。

让我们期待* * *:压岁钱,回到象征时代!黑龙江日报邓晶

精神压岁钱--压岁钱的话和书。

“老了就不用花钱了。”随着压岁钱大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用其他更有意义的方式代替,既能表达对长辈的关怀,又能避免压岁钱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新花样。很多父母长辈都改送孩子“过年书”了,也有很多父母选择了一系列的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孩子,避开了压岁钱。买书不仅对孩子学习有帮助,也包含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除了压岁钱,“压岁钱”也成了网上“压岁钱”争论的“宠儿”,很多人在论坛上发言倡导“压岁钱”。有人说“演讲”是有对象的,演讲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流和学习的过程。春节期间,父母、亲戚和朋友与他们的孩子交谈,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并提出希望。钱能代替吗?

另外,“言”是精神,钱是物质,主张过年要移风易俗。如果用精神来“抑老”,你的品味会提高,也会方便“告别”一些刻板印象。“钱”的价值是有限的,“话”的意义是深远的。在一些认真的话语之后,孩子们可以从启蒙中受益...其实“压话”的举措,几年前就已经在实践了。“压岁钱”用完了,就没了。但若按下,则寄托了长辈的希望和祝愿,难以忘怀,可以长久保存。对孩子来说是一笔精神财富。中国经济网

“压岁钱”管理方案让压岁钱“压”出了一些新意。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李汶川)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热闹而又令人期待的节日。然而,由于压岁钱来得容易,一些孩子挥霍无度,不计后果,许多孩子白白浪费了他们的“压岁钱”。更让家长担心的是,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争财”,互相攀比。种种现象提醒我们,“压岁钱”暗藏隐患,处理不当会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

对于孩子的“压岁钱”收入,有的家长采取“没收”政策,什么都不留,“唯恐孩子乱花钱”;有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把大部分带进“家”,只留下少部分让孩子自由支配;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完全独立地支配这笔钱。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压岁钱”?许多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为“压岁钱”制定一个管理计划是一个好办法。

交学费是个小变化。把“压岁钱”存起来作为下学期的学费,是大多数家庭的惯例。对于不太富裕的家庭,应该教育孩子这样做。至于其他的,可以留着日常零用。

为了监督孩子的开销,家长也可以建议孩子建立账本,教他做预算和算账。比如,在新学期到来之前,帮孩子把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学到的东西列一个清单,对这些东西的价格做一个估算并和自己的“积蓄”做一个比较,如果预算超出限额,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削减。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学会如何做预算和财务决策。而且,记录每天的每一笔开销,每个月底进行结算。这种做法既能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又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在银行存钱,学会理财。把“压岁钱”存入银行是最简单的方法。有些家长已经和孩子商量好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往银行存钱存大学学费。如果孩子已经上中学了,家长也可以把银行的钱给他,让他自己照顾自己,当参谋。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可能还会教给孩子银行储蓄的方式、种类、利率、利息计算等知识,或者鼓励孩子去银行开立自动存款账户,购买礼仪性的定期存单,办理信用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了解一些理财知识,帮助他们成为“理财专家”。

买保险献爱心。用“压岁钱”给孩子买保险,是越来越时尚的选择。据了解,各家保险公司针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设计了“少儿险”、“升学险”、“少儿意外伤害险”等多种险种。父母可以根据“压岁钱”的多少,购买一次性缴纳的保险,也可以分期购买每年赠送的保险。

很多家长认为,用“压岁钱”给孩子买保险,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增加一份保障,是对孩子的另一种关爱。

此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用钱去帮助别人,比如资助残疾人和家庭贫困的人,捐赠爱心,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当然,“压岁钱”还有很多用途,比如给孩子订报刊、买电脑、上培训班等。,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要注意一方面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孩子的理想、爱好等主观需求。

总之,“压岁钱”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零零碎碎地花掉,而应该用好,用好理财的理念来增值,让孩子在这种充满乐趣的理财投资活动中,不断了解钱的意义和增值的途径,避免让孩子误入歧途,同时也让这笔家庭财富发挥最大的效用。

香港人过年习俗:满盒、红包、团圆饭。

新华网香港2月17日电(记者张雅诗)摆放鲜花、贴春联、准备团圆饭...香港人早在春节前一周就开始庆祝春节了。

香港有句话叫“28岁就要洗衣服”。在正月初一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做一次“大扫除”,收拾屋子,挂上新的装饰品,这意味着辞旧迎新。新年鲜花也是装饰家居必不可少的。今年,不仅象征好运的橙子和桃花依然畅销,新兴的兰花也越来越受大众欢迎。

当你装修你的家时,你必须安排食物。当客人回家拜年时,主人会在泡好香茶后,奉上一个外观精致、内容丰富的“满盒”。所谓“满盒”,就是过年用来装过年零食的盒子,一般是圆形的,寓意和谐。

整个盒子被分成几个格子。大家一般在中间格子放瓜子,其他格子随意放点零食。按照香港人的习俗,会先请客人品尝瓜子。他们把抓瓜子的动作形容为“抓钱”,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增加财富。

恭喜发财!李(红包)拿来!是春节期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过年了,什么都要换新的,红包里的硬币也不例外,所以每年春节前,银行里都挤满了换新钞的人。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香港人都表示,他们在封红包时会比去年更慷慨。

香港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称之为“团年饭”。每当春节临近,港岛以卖人参和海鲜闻名的上环,必然挤满了准备年夜饭的人。辛苦了一年,大家都愿意多花点钱,买点海参,扇贝什么的。,并在除夕夜做些好吃的与家人分享。当然,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喜欢在外面的饭店吃团圆饭,主要是省事方便。

改变发红包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寓意深刻。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习俗和传统,也表达了长辈在新的一年里的强烈愿望,即寻求好运,希望新的一年一切顺利,欢乐和财富;而且还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学习顺利,平平安安,开开心心。

所以,以前有人把红包叫做“压岁钱”。同时,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收红包不仅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感染传统文化的好机会。所以我不认为给红包的习俗可以废除,而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但是,为了减轻成年人和长辈的经济负担,我有几点建议供大家讨论:

1.关于红包的形式,应该鼓励艺术家和商家设计更多新颖的类型供中国人选择。除了印制一些吉祥的字,如“福”、“法”、“财”和十二生肖的图像外,还可以印制一些春联、名诗名句,让大家在收发红包的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知识。此外,还可以印制一些有趣的谜语,增加春节的气氛。

第二,关于红包的内容,我认为红包不应该是“钱包”。所以你不仅可以在红包里放钱(数目可以从两元到十元),还可以放一些其他物品。新的电视广告中提到,红包里可以放一张慈善彩票,不仅给年轻一代发了红包,还向他们灌输了中国传统的行善积德思想。当然,对于一些收藏邮票、电话卡、车费卡的人来说,如果打开红包,发现是心爱的、思念的或期待已久的邮票、电话卡或车费卡,会有难以想象的惊喜。

第三,提倡发中西红包。众所周知,圣诞节我们不发红包,而是送礼物。所以为什么不能在春节的时候专门印一些大小不一的红包,让长辈也放一些礼物给晚辈。例如,今年是猪年。如果你打开红包,看到里面装着一只可爱的胖乎乎的玩具猪,孩子们会很开心。当然也可以放一些年轻人平时爱吃喜欢的礼物,比如学习用品。我相信,发这样的红包带来的快乐和惊喜,一定不亚于装钱的红包。

第四,最后,关于给红包的对象,我觉得如果内容变了,给红包的对象也可以变。这不必局限于长辈给晚辈发红包,而应该鼓励晚辈给年长的长辈发红包。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退休了,生活中往往没有惊喜。如果你在新年给他们一个大红包,那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惊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我觉得送红包的习俗不仅要代代相传,还要在创作形式、内容、不同对象上发扬光大。华晶晶(来源:综合)(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