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童年时期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儿童在儿童期道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协调性。
一、现象描述
儿童在儿童期的道德发展是协调的,逐渐形成自觉运用道德知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小学开始,孩子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道德知识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知识依赖性很强,缺乏原则性。
研究发现,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正从具体的形象向抽象的逻辑发展。小学生在对道德认知的理解上,逐渐从相对肤浅、肤浅的理解过渡到更加准确、本质的理解,但特异性强,概括性差。
二、原因描述
小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从只关注行为的效果转向更全面地考虑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往往非常片面和主观。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中,儿童的道德判断逐渐从单纯依赖社会和他人的规则转变为内心的道德原则。
道德发展水平:
第一级(公约前时期):
在婴儿期和儿童期,人们通常关注自己。当婴儿开始长大时,他们的主要行为反应是惩罚和奖励。第一阶段是对惩罚的反应阶段,这个阶段的取向是逃避惩罚,服从规范;第二个阶段是寻求奖励的阶段,孩子开始在“学习好”和一些后续奖励之间产生联系。
第二层次(习惯时期):
个人学习遵从社会传统规范的重要性。第三阶段是寻求认同的阶段。为了生存,获得成年人的好感,满足大众的期望,个体有强烈的从众行为。第四个阶段是适应道德秩序,认识到社会上还是有相当的标准的,而你要想有条不紊的运作,就必须遵循这些标准。
第三层次(后公约时期):
个人愿意并自觉地接受道德原则。很少有人能达到第三层。第五阶段是社会法制的引导,按照普通人的权利或标准来考虑正确的行为;第六阶段是普遍的伦理取向,个体与自己良心的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保持一致,被认为是统一的、全面的、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