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使一些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知识融入有机整体,形成知识网络。更多的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数学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不同的老师,小学数学的复习方法是不一样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平时的上课经验来看,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复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显性的兴奋中枢,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复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复习课要从新的角度引发新的思考,给学生新的感受,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从而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

小学数学现实复习教学与新教学相比,由于时间短,研究重视少,可借鉴的经验少,存在以下问题:

1.复制并轻轻梳理。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把“点”内化为学生的“块”。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线索,找到正确的探究点,是教学中经常忽略的问题,以至于整理出来的知识看似是一个体系,却缺乏内在的知识联系。

2.温故而知新。在复习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某一阶段所学的知识。比如他们把课本上所有的例题、概念、规律走一遍,再练一遍,就成了“记忆+练习”的复习课,让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在知识和方法上没有新的认识,让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得不到发散,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3.重领导,轻沟通。在复习课上,教师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过分发挥主导作用,很少顾及学生的所思所言所行。而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中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缺乏沟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面对复习课的各种问题,我们把这个专项学习锁定在复习课教学上。下面结合我在复习中的教学实践,试着谈谈对提高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感受。

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活泼的、积极的、个性化的。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展示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那么,在复习课上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算有效呢?我们认为:

(一)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激发兴趣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创设故事型问题情境、主动型问题情境、生活型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等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发展学生思维。

比如“年、月、日”的复习课上,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介绍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和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发射时间,然后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神舟六号的发射时间吗?展示相关提示,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猜测飞船发射日期。这个环节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呈现的提示上,同时回忆相关知识进行猜测。在学生准确猜出神六发射时间后,老师及时播放了一些关于神六的信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随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信息依次猜测神舟七号、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的发射日期,并适当补充相关信息。随着活动的一步步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

(二)全面推进知识系统化

复习课中的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综合的情境,背后要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种问题情境的解决要督促学生从所学知识中选择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并加以应用,达到“一题牵一弦”的目的。这样的情况不仅可以使学生平日所学的知识系统有序,有助于形成知识网络,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年月日的复习课,老师给学生展示整理好的作品后,一个“数学王国”出现了,打开门跳出很多数字,排成一排:100,4,31,29,90,182,365...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齐声说出几个数字的含义,如:一个世纪是100年;大月亮有31天;正常年份的上半年有90天...可以看出,通过一节课的复习巩固,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一些基础知识。有几个数字,学生们想到了不同的含义,比如:四月是小产,有30天;一年有四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小月。可以看出,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单元知识点,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再一次加深理解。

二、引导学生把握探索点,自主探索知识网络。

复习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探究点,让学生合作收集整理,编织知识网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脉络的走向。教师也要巡回指导,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他们要尽可能地参加各种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不同理解,引导学生收集与问题相关的生发点,让学生梳理这些知识关节,仔细琢磨每个知识点的含义,通过表达和交流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线索,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自主自然地生成知识。

(一)引向突破点,在已知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六年级第二册《平面图形区域复习》中,这个特殊的小组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合作模式:

老师:以前我们每次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都要整理一下。现在这六个平面图形是不同年级不同单元学的知识。它们的区域之间有什么关系?(停顿,学生思考,教室安静)

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想想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再来说说推导过程。

最后,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把它们放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团队报告...

老师总结:通过我们的相互补充,明确了平面图形在交流中的联系。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总是先找一个图形作为起点,然后看它与哪个图形相连,梳理出知识网络。对于平面图形,我们经历了从简单的长方形到复杂的圆形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不断向前的过程。现在只有把每一门知识都学扎实了,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绘制连接图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整理出不同单元、不同年级的数学知识,并以什么为起点构建连接图?经过反复推敲,设计了以上三个步骤。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无从下手的状态下突然看到了一缕阳光。如果他们试图走下去,他们可能会在交流中看到光明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为他们的思考留下了足迹。整理好连接图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六个平面图形面积关系的构建取决于一个图形能否转化为其他图形,但得到连接的前提是回顾每个图形的面积求导过程,这样既有教师的正向引导,也有学生的逆向反思。

(二)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复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被教师广泛使用。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启发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合作学习环节,焦点小组深入合作小组,关注小组成员的交流状态和学习效果。我们发现:

每个组长都能积极带领组员按部就班地讨论和交流。第一步,有的小组长让每个成员自由选择一张图发言,有的小组长熟悉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小组长似乎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分配不同的学习内容,给每个成员参与学习的机会。合作中,有的同学表达不清楚,就一边画图一边说话。组长和其他组员认真听讲,可以适当补充。在建链接的环节,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粘贴,有的负责安排图形的位置,有的在建链接,听意见及时改正。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下面展示了不同的合作结果:

以前老师帮学生总结整理。虽然知识被系统化了,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能力的发展方面收效甚微。在复习课中,采用上述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和选择,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复习效率。

第三,注意延伸,获得新的感悟。

复习教学要引导学生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复习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起点。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此时,学生的认知点已不再是新教学的初始阶段,而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探究式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平时无法获得的全新的认知感悟,做到融会贯通,温故而生新,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比如六年级第二册《三维图形》复习中,用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的侧面积,然后移到直棱柱的侧面积

老师:除了用累加的方法把每个面加到侧面积上,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

生:长方体的一面展开,就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度是底部的周长,宽度是长方体的高度。你可以用底部的周长乘以高度来计算横向面积。

老师:你明白他说的话吗?谁想边用这张长方形的纸边给大家看?(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提问:长方体的侧面是如何展开的?规范学生语言)

师:那么他们的侧面积公式就可以统一为底部周长乘以高度。

老师:想想吧。底部周长乘以高度还可以表示出哪些侧面积公式?试着用你手中的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包围起来。

(学生尝试动手操作,全班交流)

老师:我把同学们围起来的这些立体图形按顺序展示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

(依次展示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和圆柱)

上下底面为三角形,为三棱柱,底面为四边形,为四棱柱,还有五棱柱......................................................................................................................................

老师:这些图形的侧面积可以通过底部的周长乘以高度得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1:上下表面平行,形状相同。

生2:都是直的(侧边垂直于地面)。

老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征的立体图形叫做三棱镜。怎样才能求出棱柱的侧面积?

四、强化“一题多变”,努力做到“一题多解”。

实践在复习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学生在整理知识点时,将交流、接触的隐性过程转化为外在的解题方法。要选择内容新颖、思维灵活的练习,训练形式要多样化。要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鼓励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做到“一题多解”。在方法的比较中,寻求* *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平面图形区域的课复习中,老师设计了这个练习:

如果三角形的底边

6.28厘米,圆形。

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厘米?

如果三角形的底是6.28厘米,圆形的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24.84厘米,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这个练习把一个圆变成一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矩形。每次变换都是动态的,既复习了一遍旋转和切割的变换方法,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找到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联系为突破口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有三种方法:

6.28磅=25.12厘米

25.12÷3.14÷2=4(厘米)

×3.14=50.24(平方厘米)

6.28磅=25.12厘米

25.12÷3.14÷2=4(厘米)

6.28×4÷2 = 50.24(平方厘米)

6.28÷4=1.57(厘米)

6.28×2÷3.14=4(厘米)

1.57×4÷2×16=50.24(平方厘米)

正是因为学生之前经历过整理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的过程中,清晰地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五,让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复习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不是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舞台,给学生课堂提问的权利,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给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反思。学生只有通过相互质疑和评价,才能揭示各自不同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引发辨析,真正完善知识的网络。

“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复习课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到尾讲”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用“讨论”、“探究”、“情境”、“发现”等方法督促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复习班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在不断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提炼知识解决问题,将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