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人讲故事
首先,作为优秀教师的当选代表,四位优秀同行在教学基本功、课堂控制能力、课堂节奏控制、心理素质等方面无疑都达到了大师级别。这些评论我就不赘述了。
主要说一下我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课程的一些亮点和我认为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本次思政课的主题是“讲好冬奥会故事,锐意进取”,四位老师主要围绕冬奥会和女足亚洲杯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位来自某小学的谢老师做了一个题为“我骄傲,我来自中国”的讲座,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讲课的重头戏是充满情感,充满声音和情感,学生之间充分互动。
第二位来自初中的老师刘老师做了一个题为“不负青春,携手未来”的讲座,针对的是初中生。老师讲课的亮点是亲和力强,视频素材丰富。与小学相比,对材料进行了更深入的加工。
第三位来自高中的鲁老师,做了一个题为“认识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的讲座,针对的是高中学生。老师的教学特点是注重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位来自大学的老师于,给大学生做了一个题为“建设体育强国,圆复兴之梦”的讲座。这位老师的教学特点是关注体育强国,启发学生思考。
四位老师各有亮点,尤其是在全省直播的压力下,老师们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发挥水平,让人着实佩服。
听老师精彩的讲课,是我学习、反思、提高的宝贵机会。我来说一些我认为可以给我以后教学提供启发的想法。
1,切口可以更小,目标可以更聚焦。
冬奥会和女足夺冠是一个精彩而庞大的主题库,远非一堂思政课所能涵盖。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选材,用心设计。
与其大而复杂,不如小而精。选择一个小切口,稍微专注一点,深挖到底。
高一上半学期,鲁老师注重文化自信,深挖冬奥传统文化元素;大学老师以体育强国为核心,始终围绕主线组织教学。聚集目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避免了“大而空”的教学误区。
2.逻辑主线可以更清晰。
比如在文化自信的课堂上,可以在“文化自信”这条主线上设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的逻辑结构,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3.学生的活动可以更灵活,更有启发性。
在全省直播的高压下,各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不错的表现。同时,教师可以增加问题设置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增加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合作性和灵活性,增加课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改变视频播放后提出问题的习惯,尝试在视频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提高观看效果,提高答题准确率。
教师要设问准确,重点突出。“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冬奥会运动员的敬佩”比“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更有效。
说到学生怎么做,因为问题太宽泛——“你准备怎么在行动上做”,学生也是笼统地回答,所以你不妨设置得更准确一些——“你马上能做什么动作?”
主要感受就是这三点,还有一些小启发,在专家点评课上也提到了。比如选材可以更广泛、更独特:冬奥会的大国外交、北京双奥运的城市、志愿者团队等。比如深挖地方素材:王珊珊,洛阳姑娘,女足,冬奥会河南人;深挖重点,比如科技感不仅是餐厅机器人,还有猎豹、8K等等。
的确,思想政治一体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也在探索自己独特的模式。比如我之前参加的洛阳举行的思政融合活动,强调的是教科书的立足点,商丘的这些活动更关注时政。
一切都在发展阶段,大家都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交流学习的目的是希望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一堂好课的背后是一位优秀的思政老师,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要求自己从一堂好课的修养入手,具体来说:
1.每天听新闻联播,看时政文章。
2.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和总结。
3.看专业理论书,看精品课。
我在努力做一个好的思政老师,给学生坚定的方向!
在这个春天,与最好的同行!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