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梳理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轨迹,从中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目前的《数与代数大纲》主要侧重于数的运算、代数表达式、方程和函数。标准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革:1。注意数字和符号的意义以及对数的感觉,了解数字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丰富的问题情景的含义,展开操作,强调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合理简单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多样化的主题呈现形式(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信息材料的选择和判断(冗余信息,不充分信息...);多元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淡化人工应用问题的类型及其解决方案分析。3.使学生明白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和分析客观世界中的各种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初步进行符号运算。4.理解方程和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有效表达、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有力工具,是探索事物良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简单真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尤其是图像解法。第一期,1。添加“可以进行简单的初等算术(两步)。2.适当加强基础。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期,1。补充“结合真实情况感受大数的意义并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与现实的联系。"2.增加“知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道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删除“懂得100以内一个数字的乘除”(?教师讨论)4。将“理解方程的性质,用方程的性质解一元方程”改为“理解一元方程”。图形与几何(原名空间与图形: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又提到了直观几何、推理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性。)在现行教学大纲的这部分内容中,小学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而初中主要采用逻辑证明和扩展公理的方法来呈现平面图形的性质,使得学生无法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能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也常常导致很多学生对几何,甚至是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形成空间的概念。传统的几何内容有了很大的改革:1。开设了“空间与图形”专业。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期开始让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平面设计推理能力。3.通过观察、运算、变换、协调、推理,理解真实空间,处理几何。经验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标准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不仅限于几何内容,而应体现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包括代数、统计和概率。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其目的不应该是追求证明的技巧、速度和难度,而是要使学生养成“出示证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理解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因此,在标准中强调图形性质探究的基础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演示过程中对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省略了复杂的几何证明题,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和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在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对当前的几何教学有了很大的加强和提高。《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然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变化有,(1)图形的理解,(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的位置。在探索、发现、确认和证明图形性质的过程中,体现了两种推理(感性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关系,体现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图形的运动》强调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有效方法。运动也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思想。第一个学习期(1)会在方形纸上沿水平方向画简单的图形。在垂直方向平移的图形位于第二部分。(2)能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节。“在第二节(1)中,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点”的字样。(2)通过运算,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现行的《统计与概率大纲》中,仅在高年级和小学三年级的代数中设置一章介绍统计的初步内容,几乎不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用“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来呈现字符串计数的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以及统计和概率在决策中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三个板块设置了相应的内容,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结合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1,反映了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决策、交流。2、完全随机性的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把概率和统计作为决策的有力手段。3.根据数据进行推理和合理论证,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的语言进行交流。统一规划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1)(第一期)不要求学生学习“有规律的”统计图(一个条形代表一个单位)和平均数(放在第二期)。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1)它突出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析数据。②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规律”的统计图和统计。③使第一期和第二期统计内容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②加强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读图能力”的培养。③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在数据收集方法上,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和调查的简单方法,不要求他们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收集信息。(4)与标准相比,统计学中只要求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期)。平均数容易受极值数(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5)另外,删除“了解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的要求。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在第一个学习期,删除此内容的要求。在第二学习阶段,只要求学生理解随机现象,并能定性描述随机现象的可能性。综合与练习“综合与练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标准中增加“联系与综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理解数学与其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了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数学新课程和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教与学的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标准建议在第二学习阶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计算器成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做大量复杂重复的操作,从而将精力投入到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解决更广泛的实际问题。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数学内容可视化、有效处理复杂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综合与实践”每学期至少要保证一次,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课外或课内结合。“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期:内容安排强调实用性和趣味性。第二个时期:通过应用、探索、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养成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启示:启示一: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总体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形成了三个基本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启示二: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研究和探索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调节,使学生系统地梳理自己的知识,初步学会质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多方面分析问题。能够发散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策略化)。初步掌握观察、运算、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的各种数学思维方法,以及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有把握现实生活本质,抽象概括数学的经验和体会。认识从特殊到一般,思维策略从一般到特殊和转化。启示三:把解题放在数学课程的核心位置。在修订版标准中,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又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启示四:要把推动创新与实施基础知识统一起来。在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以上活动中,同学们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