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综合数据
第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和选择性。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人们对艺术课程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用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次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本课程标准没有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尤其是低年级),而是提出了一些通用的、指导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了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关于教学活动的建议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7-9年级“设计与应用”的内容标准是: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和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的组合原则,利用媒体的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以上内容标准非常笼统,体现了很大的指导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对教学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做色彩对比、和谐、联想等练习。
●为自己喜欢的书籍、相册、纪念册等设计封面。
●为学校运动会或文化活动设计海报。
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汽车、电脑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练习绘制简单效果图。
●利用电脑或其他手段制作图案,设计制作家长会邀请函,装饰美化会场。
●用电脑或其他方式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练习用各种线、面、块制作立体构成。
●加工竹木、废电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赠送他人。
●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景观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
●练习制作陶瓷素描。
既然标注为“建议”,就不具有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授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比如,虽然有“用电脑或其他方式设计图案、童装、学生装”、“练习制作陶瓷素描”等建议,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不采纳,甚至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标准就灵活了,给教材的编写和老师的教学更大的空间。
与原大纲对比(指试用修订版,以下均为与本版对比):原大纲基本以列举知识点的方式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对知识点的规定更加具体严格,限制性更强。现列举初一年级“教学内容及要求”部分作为对比:
1.欣赏中国优秀的艺术品。
2.了解艺术分类的知识。
3.学习平行和角度透视的知识,用线条表达物体的结构,做简单的素描练习。
4.了解人体的比例和结构,做铅笔素描练习。
5.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知识,临摹花鸟速写。
6.学习图案和平面构成的知识和实践。
7.用粘土、石膏等材料做小雕塑。
二、以美术学习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课程标准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建模、表演、设计、应用、欣赏、评论和综合探索。
美术学习方法按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虽然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的特征,但创作往往是外化的,欣赏往往是内化的。由于美术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与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该学习领域的活动模式强调自由表达、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设计与应用”是学习领域的一种活动模式,它不仅强调创造力的形成,而且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所以,关注外化行为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似之处,而主要区别是一个更注重自由,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与评论”的学习领域,重在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表达等活动,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本次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与探究”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究”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创造、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分为三个层次:(1)整合美术所有学习领域(“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鉴赏与评论”);(2)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3)艺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领域要求美术教师找到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连接点,在“综合探索”领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制作、展示、展示,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快感和成就感。
但这方面的学习要区别于综合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注重可行性,保持艺术本身的特点。
比如5-6年级“综合探究”学习领域的标准是:
▲结合学校和社团的活动,运用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和展示,了解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针对上述标准,提出以下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艺术作品,体验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配合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制作、展示活动。
●写出自己喜欢的剧本,设计制作木偶、服饰、皮影戏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并进行表演。
●调查了解社区或村落的历史,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社区或村落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制作模型。
●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简单有创意的三维造型或生活用品。
●利用摄影、录像收集素材,利用电脑等手段开展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
与原大纲相比,原大纲基本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程形式,一般是绘画、工艺、鉴赏,很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
第三,注重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本次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的25个案例,其他案例12个案例),让教师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与原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然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等方面涉及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本标准具体,也没有提供具体案例。
第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艺术学习的基本动机之一。本次课程标准力求从这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降低学科知识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点,以生动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标准中提到,“体验美术造型游戏中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质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的颜色和工具。”(1-2年级《建模与表达》学习领域)“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物体,体验感官,进行简单的组合建模。”(1-2年级《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走出教室,欣赏校园和片区的风景。”(1-2年级欣赏与评论)“创作学生喜欢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思想的漫画和卡通形象”(7-9年级建模与表达学习领域)。
其次,艺术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让学生了解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机,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性。标准中提到,“为自己喜欢的书籍、相册、纪念册设计封面。”(7-9年级“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7-9年级“欣赏与评论”学习领域)“调查了解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根据社区或村落的功能,设计未来发展规划或制作模型,兼顾环保、居住、休闲、健身、景观等需求”(7-9年级“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与原大纲对比:原大纲虽然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要求(小学部分)”和“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提出了“美术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重循序渐进和趣味性”,但未能提供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上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