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怎么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很多青年教师经常会浏览很多资料,参考很多名师的例子和教案。经过精心的整合和预设,形成一个多页的详细计划。但实际教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经常出现大量加班、环节仓促、忽视一件事、束缚手脚等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备课呢?
首先,准备课标
课程标准、教材、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读的“三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读课本和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这种备课就像井底之蛙,不可能真正把课本学的深入透彻。备课从阅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标准”、来源、方向和方法。读课标就像砍柴前先磨刀,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度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都要看。可见,备课标准是备课好的基础步骤。
第二,准备教材
准备教材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如何掌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
第一步:钻研课文。一篇课文在桌子上。我应该先做什么?先理解课文中单词和表达的意思,边读边画出新的有深刻含义的单词和句子。随着理解的提高,一些关键词,精彩的文笔,课文的重点难点都会很快掌握。如果你抓住了它,就做上标记。
第二步:大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四五遍。这是语文学习教材和备课的重要环节。朗读是活的,跳出纸面,赋予作品生命。朗读完了,学习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的阅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超过老师。一个师生阅读精彩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灵性、趣味性的。
第三步:正确理解作者选词造句的意图,规划文章的布局。教材选的文章都很优秀,更不用说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了。对于作者推敲和锤炼文字的别出心裁,一定要细细琢磨和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编排方法,要把握好,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学习,去运用。只有老师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深入了解,甚至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出超出正常能力的水平。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