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化解生活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我结合新课程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想法:
一、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比如在“实践活动——快乐周末”的教学中,虽然教材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但是有哪些静态的画面比动态的游戏、竞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而且这部分知识安排了五个活动场景,如果一一解决,时间不够。因此,考虑到班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竞争意识强,我整合了教材的内容,选择了适合室内活动的环赛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一、结合擂台选手队列训练,复习“姬”“姬”知识;然后,通过每个人设定的三个圈的分数,训练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然后在成绩统计中评出冠亚军,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其他四个活动场景的内容。让他们在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他人分享和独立思考。
又如在“0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讲“小猫吃鱼”的故事,在故事中实现“同数相减得到0”;教“吉”和“吉”的时候,我通过排队让学生感受“吉”和“吉”的区别;在教“2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我通过放一根小棍子,让学生体验“加到10”的过程,等等。总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用故事、游戏、动手操作、现场表演等方式来整合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感受一些数学现象,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比如在“比较”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高度、大小、重量等。在实践中,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主题或有趣的场景,如设计一个小魔术:手里拿两支铅笔,一长一短(长的短一点,短的长一点),让学生先比较长短,然后张开手展示,让学生感受到魔术中有数学。
二,将卡通人物引入课堂
课本上的一些场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远离生活。学生喜欢童话故事中远离现实的主角。这些主角的出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解决数学问题。所以以此为起点,安排自己喜欢的动物和他们一起学习,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提炼生活。比如在“8少于10,7少于10”的练习中,我把聪明的猴子展示出来,让他安排班级活动,让他把班级分成松鼠队和熊队两队,去赢红旗,哪一队会赢“蓝猫”的符号。因为有学生们熟悉的动画人物,课堂充满了童趣。最后一个环节,聪明的猴子觉得两队的孩子都很优秀,就带大家去果园摘水果。首先选择你喜欢的水果,然后回答上面的口算题。这个水果奖励给你。这时,学生们高高举起他们的小手,想要得到果实,这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真的很有趣,很快乐。
第三,把课堂上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新课内容,让学生每天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写下来。比如教完“认位置”,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自己小房间的布局。
比如教完《时间》后,我要求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画图贴在房间里。
再比如,在教完《分类》之后,我结合品德课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整理书包的比赛。同学们不仅在比赛中调动了自己的积极性,也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合理的分类,才能更好地整理自己的书包。
总之,教学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把握典型案例,传授思维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体验、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