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科学实验课前充分准备。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多项实验项目和多种教学实验仪器。
1,教师要选择实验要用的材料。
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必须根据实验的目的、步骤、方法和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材料。在准备材料时,要考虑到:在探索的过程中,尽量降低学生的难度。比如在“磁铁的性质”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新课时,做了一个小魔术——“行走回形针”。这个小实验是这样的:先剪一张正方形的磅纸,把磁铁放在磅纸下面,在磅纸上放一个回形针,然后把磅纸直立起来,回形针面向学生。做好这些准备后,老师慢慢移动磁铁,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回形针会走在磅纸上,不会掉下来!学生们不仅会发出惊讶和钦佩的声音,还会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个短短几分钟的演示实验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候,我紧紧跟着提问的机会:回形针能在竖起的纸上自由行走的秘密是什么?
这时候,学生会睁大眼睛,想知道其中的秘密。这时候我会把纸的另一面给学生看。讲解几句,同学们就明白了,是磁铁的磁力吸引指南针,磁铁移动到哪里,回形针就会被吸到哪里。整个班就好学了。
2.教师必须在实验课前“排练”。
老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后,一定要提前演示,这样才能提前知道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组成员应该如何配合才能更好更快的找到实验结果。提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心中有数,避免在操作中浪费时间。
3.找一个好的“实验帮手”。
小学的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的,实验前要提前选好实验助手。科学课没有得力助手和得力学生的配合,实验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由于实验班人多,在流程复杂或者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在短短40分钟内指导好每一组。这个时候我们会用责任心强的同学做小组长,让他们自己组织小组成员,有效的排除实验中的小问题,顺利的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让我们的同学知道如何管理好实验设备。
第二,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实验课要与学习、思考、动手操作有机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时间的逐步磨合。因为要完成每节课的实验目标,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后,下面的目标就会一一实现。
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讲好实验的安全性,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自己解决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每次实验开始前,老师必须明确说明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强调学生要遵守操作规程,并提醒各组成员注意观察,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或现象,认真分析组内的实验现象或数据,以发现自己组内的新发现。
比如“电磁铁”的实验,电阻丝中电流的长度和热效应会不一样;线圈缠绕方向不同,电源正负极连接方式不同,会产生电磁铁南北极不同的现象;在这次实验中,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浓厚,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兴趣耗尽之前,及时对实验现象进行引导和解释。同时,教师必须耐心指导实验。
比如“串并联电路连接”这个实验,学生可能只关注灯泡的亮度,很少关注连接方式。这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电路中导体的连接方式,并告诉他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注意实验过程中导体连接方式的变化。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就要想办法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样,学生在玩得开心的同时,不仅了解了自然现象,还知道了知识的原理;同时,实验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