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一中的发展与演变
●1931云南省第四中学
●1932云南省华凯中学
●1933省属华凯简易师范学校
●1937文山初级中学,华凯省属简易师范学校。
●1939云南李开广中学
●1950云南省文山中学
●1959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中学文山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部落首领之间相互掠夺,相互争斗,没有教育,直到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以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文山县建第一所教育行政机关咨学堂,建立新学制高等小学堂,设在文山武子庙(今群艺馆)。
民国五年(1916),云南省教育厅下令在文山等四县(文山、西畴、马关、屏边)设立联合中学,由省参议员陈子健(德厚)任校长,校址仍在武子庙。是文山地区第一中学。
1925年,因兵匪成灾,经费不足,学校停办。1929年与文山师范学院合并,只上课一学期,因兵变停课。
1931年,云南省第四中学由省教育厅下令成立。胡占义校长,校舍是在“四县联合中学”旧址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九一八事变后,6月31日,学校通电成立志愿军,全校师生员工全部参军,正式编为“云南小学生志愿军第一独立旅,胡湛校长任大队长”。
志愿军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刊登大字报,发表演讲,抵制日货,排演话剧,先后演出《爱国男女》、《中华儿女》、《安南国殇恨》等新剧,以唤起民众参与抗战。
1932省教育厅分十一个学区,每个学区有一个中心校。省四中定为华凯学区中心学校,更名为“云南省华凯中学”,包括文山、丘北、马关、西畴、广南、富宁、麻栗坡、河口、靖边、孟定等10个县区,校长为胡占义。
1933年9月,学校更名为“云南李开华简易师范学校”;1937rh,责令添加“省属文山初级中学”;65438年至0939年,“简易师范学校”和“初级中学”合并为“省开光中学”,分初中部、高级中学和师范部,成为文山第一所完全中学。
1944,责令学校加“开光师范”。1946,“开光师范学校”停办,学校更名为“云南李开光中学”,直至解放。
自1933起,教育厅实行省中等学校毕业考试制度,统一命题、命题、监考、评卷,一科不及格者不予毕业。直到1938,师范学校毕业生全部参加考试,大部分是服务教育工作者,成为文山地区的教育骨干。在此期间,许多学生参军,奔赴抗日战场。
与此同时,楚图南先生介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蔡来校任教。蔡先生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开始改良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鼓励学生阅读生活书籍,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当局拒绝,被迫离开文山。
1947年8月,经人介绍,文山地下党负责人岳世华(化名岳)到我校高级中学任教。他在进步学生中组织青年读书会“先锋社”,创办周报(如《先锋》、《黎明》),导演演出《幸福门》等戏剧,抨击反动统治,向学生灌输革命真理,对学生影响很大。许多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云南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49年底,云南和平解放,开光中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0年春,人民发展政府将原国立西南师范学校、文山县中学、开光中学合并,更名为云南省文山中学。
从1950到1957,根据全国教育工会提出的“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敞开大门”的指导方针,招收了大批工农子弟,学生人数从371增加到1146,教师人数从42人增加到93人。
解放初期,师生参加了平叛、抗美援朝、减租退押、五反、土改等运动。为了配合当时的减租和土改。学校文工团排演了《白毛女》《红叶河》等大型歌剧,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1955年,师范系脱离文山中学,成立文山师范学校。1959,学校更名为“文山一中”。1960年,由于班级和学生剧增,武子庙原址已不能满足需要,决定迁址。州政府将140亩土地划拨给西山原山地军分区机械车间和原规划的“文山大学”。经过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师生的劳动,8月新校区建成,9月全校搬到新校区上课。
从65438年到0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早期很多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老师被批判,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后来“武斗”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串联外出,师生组织“战斗队”打“走资派”,打内战,无政府主义泛滥。学校秩序混乱,日常工作停止。1969复课后,按照毛泽东校长“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学其他”的指示,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工业、农业、军队知识,参加生产劳动,自己动手建设校园。
1976六月粉碎“四民”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行知识分才的方针后,教职工积极性大大提高,学校端正了教育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方针。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发展迅速。
自1950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5829多名初中毕业生和12046多名高中毕业生。其中有5489人进入大学和中专继续深造(1950之前为281人,1977至2004年为5208人),其中有不少人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大学,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去了英国和上海交通大学。乌拉圭、韩国等国家留学。
自1990以来,我校受到部级以上教师8人、省级教师12人、国家级教师数十人的表彰。教师在业余时间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学校先后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和“社会实践合格单位”。多次受到省、州表彰奖励。
从65438到0980,我校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1994,学校在省级中学中排名靠前;
2003年被列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05年晋升为省级二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