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学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功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第二,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第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稳定与和谐【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节、忍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为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二、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正性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教育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所有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和活动,都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兼顾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问题。

第三,差异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真实反映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科学教育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第五,诚信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