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的人文特色是什么?
县花为桂花,木犀科常绿阔叶树,树冠圆头或椭圆形,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秋季开花,有橙红、橙黄、浅黄、乳白色等颜色,是我国传统名花。它有“独占三秋一枝独秀”和“月桂树”的美誉,象征着高贵和财富。喜光,抗逆性强,广泛应用于园林,常用作景观树,可单独种植,成对种植,成簇种植。
全椒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峡江官话)的洪超方言。全椒方言也有一些差异。县城和东部的界首、陈谦等乡镇的口音偏于南京话,而西部的古河、大树等乡镇的口音与合肥话无异,具有一定的过渡特征和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全椒方言在西晋以前属于吴语区,从东晋到北宋逐渐变色为粉红色吴语区,到南宋完全转变为官话区。
全椒县的民间曲艺主要有安徽大鼓和评话。此外,还有琴书、挂件、快板等。建国后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电影放映和电影很少,所以曲艺在县城很流行,特别是中老年市民和农民。当时曲艺艺人主要活动在县城的菜市场、茶馆、饭店和农村集镇,尤其是滁河沿岸。曲艺一度繁荣,但由于城镇电影拷贝的增加和电视机的购买,曲艺的市场只有农村社队。
农民生活小康,空闲时间增多。有空的时候,村民们自动凑钱,邀请艺人到村里唱歌,晚上鼓声和钢琴声不断。65438年到0984年,部分自然村有了电视,农民兴趣开始转移,曲艺也转入低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马(赤镇人)是全椒县颇有影响的鼓手,其书目主要有《岳塘传》、《湘马传》等。建国后,郭有道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鼓手(古河人,说唱所在县的老菜场),他的爵位有《岳塘传》、《樊梨花》、《瓦岗寨》、《火与金》等。郭曾三次担任县曲艺家协会的负责人。此外,较有影响的说书人曹金文、戴树新,擅长《沈峰帮》、《水浒传》。
全椒县历来有春节玩花灯和贺新春的习俗。其主要歌舞形式有唱兰花、旱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秧歌灯、跑驴、五马打曹、歪(蚌)灯、八云(八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常出面向各行各业、商店和群众募捐,并聘请艺术家演出。歌词大多是祝贺新年的吉祥话,都是即兴作词。建国后,演员是各行各业的文艺骨干。除了拜年,歌词中还加入了新人、新事物、新时尚,歌词也改成了固定词。秧歌花灯和腰鼓在五十年代最为活跃,六十年代以后就很少有表演了。1980年代,鼓声恢复,尤其是在中小学生的示威游行中。彩旗队之后,敲鼓队来了。
其他的歌舞也在历年的春节举行,尤其是龙灯舞。20世纪70年代以前,表演者都是搬运站的工人,锣鼓喧天,龙腾虎跃。上世纪80年代,县基建科的龙灯被选中参加楚城的灯会。这期间各种道具的装饰增多。龙灯配有DC灯泡,夜晚上下飞舞,流光溢彩,龙口喷出火焰,颇有几分神似。
马戏、杂技过去俗称“耍大招”。建国前,全椒著名的马戏剧团是邓寿亭组织的“邓家班”,常年活跃在江苏、山东、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等省县。主要节目有掷钱、弹珠、气功、杂耍、赛马、走钢丝、踩坛子和爬尖刀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的后人先后组织了“和平杂技团”和“全椒马戏团”,活跃在城乡。此外,官渡乡成立了“民间杂技团”1984。
建国前,县城流行的民歌有:《孟姜女》、《八段锦》、《断桥》、《栏杆》、《于美人》、《跳槽》、《小寡妇坟》等。全椒当地的民歌有秧歌、车水号子、农事号子、龙舟号子等。,内容简单,曲调自然。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有许多小调民歌歌手,特别是在农村地区。60年代以后基本没有歌手了。1979 165438+10月,县文化局、县文化馆创作组联合编撰了《全椒民歌集》,* * *征集了55首民歌。流行的民歌,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主要有“三言劝我把我郎当兵”、“四句猜”、“龙舟赛”、“秧歌”、“兰花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