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智慧_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一、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
老师在课堂上的智慧,有时体现在巧妙选择问题的角度上。能够在学生“该送而不送”之前,在学生“看似懂实则不懂”的地方,在学生之间“无疑有疑惑”(在罗增儒)的地方提出问题,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很容易打开学生灵感的大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是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渴望,学生就能有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这可以使学生把解决或解释一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比如在讲授游戏的公平性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特别爱赌博。他每天去法院前都扔金币。如果金币正面朝上,他当天就要上法庭;如果他面朝下,他就睡在宫殿里。有一次,一个忠臣战败,国王想杀他,但是很多大臣跪在地上求情。这时,一个奸臣站起来说:陛下,我有一个让您感到舒服的主意,就是让他画个生死签。让我们写一个“生”字,一个“死”字如果他碰了“死”字,只能怪他自己运气不好。国王一听,说:“好主意!好吧!这件事就交给你了。”这个奸臣早就想害这个人了。不,机会来了。故事讲到这里,学生们的胃口已经被吊起来,完全沉浸在有趣的故事中。这时候老师问:你猜这个奸臣用的是什么毒?为什么这个大臣必须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兴奋感立刻从精彩的故事转移到部长生还的可能性上。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创设,一个等可能性问题与一个有趣的故事联系起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味道,学习的兴趣也就产生了。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比如在讲授按比例分配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徐老师、王叔叔、李叔叔都在莲花村租了房子。* * *三房一厅,基本情况如下:
然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园管处每月收费210元。你认为这三家公司每个月应该付多少钱?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原本安静的教室变得热闹起来,因为这样的问题来自于一些学生的现实生活。讨论这些问题就像讨论他们的家庭事务一样令人兴奋。这里的同学说要按人口来分摊,因为人口多的家庭使用的公共设施多,产生的垃圾也多。那里的同学不同意:应该按照住房面积分摊,因为深圳有这样的规定...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明智的老师总是在合适的时机提问,能够准确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指导学生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当学生意识中的矛盾被激起时,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示教师提问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难点提问时学生有疑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知道自己有疑问,另一种是学生自觉但实际未知。对于有自我意识但实际未知的学生,老师要慎重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百分比折扣的应用时,首先呈现了问题情境:在深圳繁华的华强北商业街,老师看中了国美和顺电的同一款手机,但这两家商场挂着不同的广告招牌:
国美的招牌:八折。
顺电的广告:九折。
这时候老师问:请老师帮忙参考一下哪个商场买便宜?为什么?
生(异口同声):国美!老师问:你确定?
有些同学在老师问完之后似乎也意识到了,在下面小声说着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明白了,购物不能只看折扣率。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难点,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陷阱,让学生去做,被引诱进去。当他们陷入问题陷阱却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老师会给予适当的指示,让学生清醒过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个体认知的分叉处提出问题,以问题激发矛盾,引导学生像剥笋一样进行争论,这样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去问题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24小时教计时。先用24小时时钟法表示的时间,8:00,9:30,14:00,18:30,19:00,22:00,再用12小时时钟法表示的时间,早上8:00。你可能会疑惑:这两种计时方式没有区别。老师为什么问这么蹩脚的问题?但就是这样一个蹩脚的问题,让课堂生动起来,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生1:我觉得12的计时方法不错,因为我一眼就能看出是上午还是下午。
生2:我觉得24小时计时法不错,因为很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字就能表达清楚,而12时间计时法需要写那么多汉字。
S3:我认为24小时制不错。如果用12小时的时钟法来预报电视节目,难道外国人就看不懂“早、中、晚”这几个字吗?
生4:我不同意。如果我约了朋友明天去看球赛,我一定会说我们明天下午4点去看球赛,而不是说我们明天16去看球赛。
通过论证,同学们终于认识到:其实12小时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适用的环境不同而已。老师的智慧在于,它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很好的“点燃导火索”的作用,巧妙地引发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让原本平淡的一堂课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课堂一代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刨根问底。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重要策略,通常是偶然的。我们应该什么时候问?怎么问?这就要求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智慧,这样才能把握课堂提问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个体,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和思想参与到师生双边活动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善于捕捉、判断、重组师生互动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
一个老师在教十几个扣的退位减法时,先举了一个15-8的例子。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很快算出结果并报告出来。
生1: 15-8,我把15分成10和510-8 = 2,2+5=7。
生2:因为7+8=15,所以15-8=7。
生3: 15-8,把8分成5和3,15-5=10,10-3=7。
这些算法都是老师们所期待的,老师们一一肯定。这时,一个调皮的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算法!””老师示意他发表声明。
生:15-8,我用5-8,不够减,所以先用8-5=3,再用10-3=7,所以15-8=7。
话音刚落,一个学生马上说:“不!不可逆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在听的过程中抓住了学生思维的亮点。老师笑着问:“你刚才的算法很特别。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兴奋地说:“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拿15元买一支笔,我先给店员5元。店员告诉我,这支笔需要8元,5+3=8。我已经给了5元,还剩3元。那我就从10元里拿3元,10元。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因为有特色的思路而发光,老师因为提问及时而睿智!
在探究活动之前提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如数学游戏和数学实验。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活动前的问题预设,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活动,让活动的过程成为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探究活动在内化的过程中,会散发出浓浓的数学气息,具有数学价值,否则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实际上思维含量低,活动效果差。
在讲授游戏的公平性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盒子里有四个黄色的球和四个白色的球,班上的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组进行一个触摸游戏。比赛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最集中最活跃,大家都跃跃欲试。老师可以抓住机会抛出一个问题:这个游戏已经摸了20遍了。请猜猜,比分是多少?为什么?同学们纷纷猜测,有人说:10:10,因为有四个黄球和四个白球,它们的可能性相等,所以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有人说:11:9,因为虽然可能性相等,但结果不一定相等;有人说:19:1,因为我们幸运...这种提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有想法、有悬念的活动中,学生对等价性和随机性的可能性的理解会很深刻,在情感层面和知识层面实现* * *双赢。
在知识分歧处提问,在知识分歧处设计开放性问题。它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一堂数学课,如果教师能从知识的发散性出发,设计几个精彩的开放性问题,课堂就会变得充满活力,学生的智慧和灵性就会得到释放。
教圆周的时候,有个老师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圆周的长度?在讲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老师问:我们把桌面上的两根棍子看成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有什么位置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无疑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智慧含量。
(编辑钟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