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册《形状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意义;可以在方形纸上按一定比例画出放大和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体验图形的相似性。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放大缩小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在理解图形的放大缩小。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经验。

你见过以下现象吗?有人描述一下吗!展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有的是放大物体,有的是缩小物体。

2.学生举例,畅所欲言。

老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说出它的名字。老师:看来放大缩小的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是很常见的。这些现象也包含一些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在这个班一起学习好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黑板上写字。

第二,探索新知。

(一)图形放大的感知。

(多媒体展示正方形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对网格纸上所画平面图形的初步感知。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平面图形。老师在格子纸上分别画了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

让我们来看看画在方形纸上的三幅图。我们能得到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分组自由交谈。正方形有3个正方形长,长方形有6个正方形长,直角三角形有3个正方形宽。

2.了解需求。

(1)多媒体制图例4要求2: 1画出此图的放大图。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再解释。(按2: 1放大,即每边放大到原尺寸的两倍。)

3.通过画一个正方形来了解绘画。

(1)那么怎样才能把正方形放大2: 1呢?请同桌互相讨论

(2)报告:原边长3格,放大图边长6格。

(3)学生在正方形纸上画一个正方形,放大2: 1。

(4)教师在学生的方法中总结出一个重要点:先确定一个定点,并以此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其他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矩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 1放大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认为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情况?叫学生来回答。

(2)让我们按照你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请把它们画在纸上。

(3)学生报画。

(4)观察放大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相邻的直角边放大两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两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报告测量结果。

5.怀疑。

观察,放大图和原图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区别?

(1)放大图和原图有哪些相似之处?有什么区别?

(2)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选择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寻找答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和验证的过程。(4)学生尝试总结发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它的每一边也按同样的比例放大。)

(5)多媒体演示。当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时,图形变大了,但形状不变。

(2)图形的感知还原。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把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图形的一些特点。一个图形缩小到一定比例怎么画?

1,表示还原的要求。

如果将三个放大的图形的边缩小1:3,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画一幅画。

2.谈谈对1: 3的理解。

3.学生画画,互相检查。

4.选择学生代表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谈谈如何画。(多媒体完成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绘制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图。学生试着谈论他们的发现,并试着总结它们。

按3:1画下图。

6.总结调查结果。

(1)学生讨论。

将图形的每一边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始图形是什么关系?

学生尝试总结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2)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放大缩小特点:得到的图形只是大小和形状发生变化。

第三,巩固应用

画一幅画,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比例,然后在格子纸上画出根据这个比例放大或缩小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作品,介绍绘画方法。

1,按4:1画出下图的放大图,并说明原因。

2.按1:2画出下图的缩小图。

3.按1:2画出下图的缩小图。

4.下面哪个图是把图A放大2: 1得到的图?

5.按3:1,画出下图的放大图。

主要是评价学生对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缩小的画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课堂总结

你从这一课中学到了什么?

结论: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只要你在生活中兢兢业业,学以致用,你就能创造出许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动词 (verb的缩写)课堂作业:

课本1和2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并利用网格纸的形式将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和缩小,体验图形的相似性。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渗透?变与不变?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会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缩小。

学习的难点是在网格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简单的图形。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具准备:方形纸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给我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图形的放大缩小?小纸卡。

问题: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是小五,学生跃跃欲试后会失望,因为看不清楚。)

将纸卡放在展台上,调整缩放按钮,逐渐增大。

问题: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以前看不清纸上的字,现在却能看清楚?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二、自主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意义。(25分钟)

1.感知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

(1)课件显示的是教材第59页的主题图。

(2)问题:以上哪个物体是放大物体?什么是缩小物体?

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

(3)老师会在电脑里预设一张图片,拉动鼠标就能得到放大缩小的图片。

2.探究操作,理解图形放大的意义。

(1)课件展示教材第60页例4。

(2)群发:放大2∶1意味着什么?

说出学生的名字来回答。

(3)学生开始在老师发的方形纸上画画。

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换画作。

(5)引导观察和发现。

请看放大图和原图。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和周长观察)

②深化总结:每个图形每边的长度增加一倍,周长增加一倍,内角不变。身材变大了,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并理解图形还原的意义。

(1)问题:如果放大的正方形缩小1∶3,长方形缩小1∶4,三角形缩小1∶2,每个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猜测)

(2)学生开始画一幅画。

(3)沟通。课件可以展示,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4.总结推广: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形各边的长度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

学习计划

学生观察老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投影图表,灯光反射的阴影都是放大物体,而用相机拍照是缩小物体。

(3)学生观察老师操作,感知放大缩小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放大2∶1就是把图形每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

(3)学生画出放大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作。

(5)学生观察放大图形与原图之间的关系。

3.(1)学生猜测每个数字减少后发生了什么。

(2)学生画缩小的图形。

(3)学生交流思想。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变化特征。

第三,巩固练习。(6分钟)

1.看完课本第60页?做吧。。

2.完成课本第63页的1和2题。

第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说这一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图形的放大缩小?它是一个图形的基本变换,是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以相同的比例变化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通过学习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要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只需按同样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各边的长度即可;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才能真正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意义。

课后练习

1.能不能举出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例子?

2.(1)一块边长为15cm的方形手帕,按照(4: 1)的比例放大加工,边长变成了60cm。

(2)一个图形按3: 1的比例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3)倍,面积将扩大到(9)倍。

3.将图形(1)缩小1: 2,将图形(2)放大3: 1。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图形的面积按10: 1放大了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平方厘米)

a:放大图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在黑板上写字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尺寸变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