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在线等老师给我介绍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方法。谁能帮我写一篇3分钟左右的论文?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是一个热门话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民众和舆论都表达了对教师的希望,教师自身也在反思。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孩子,我们教育的委托人,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其实,教师职业因他们而存在,教师职业因他们而崇高。那么,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听听孩子们的声音-

教室里挂满了孩子们的画,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指着自己的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场的老师们热泪盈眶,一边听一边记录,一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全新的培训方式,这种与孩子的心与心的交流,对于老师来说是第一次。

前不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杂志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 * *收到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0名学生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孩子向往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3000张儿童画,把自己内心的梦想展现的淋漓尽致。3000幅儿童画是对师德的前所未有的考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会在这些孩子的画面前保持沉默。为了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孩子们的心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将这些散文和绘画作为教师培训的优秀教材,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引起了强烈反响。

孩子向往什么样的教育?

这些不成熟的儿童绘画和散文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看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学生芮:

我喜欢老师的8个理由:

1.我们班设立了一个图书角。每个学生带两本课外书,但是沈老师带了六本,大家都爱看。

春游期间,我丢了食物。沈老师给了我一袋面包和两瓶酸奶,她自己没带多少。

上次语文考试我只考了85分,很难过。沈老师借给我5分,让我下次考试还给她。

沈老师买了一个漂亮的卷笔刀放在教室的书柜里,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忘记削铅笔了。

上周,我不小心打碎了沈老师的红墨水瓶,我的同学都责备我。我哭了。沈老师发现后,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

6.沈老师每天和我们一起背诵古诗。她在古诗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7.我得了水痘,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沈老师带着水果来看我,给我上课。

8.打扫的时候,沈老师不让我们打扫天窗。她怕我们掉下去,自己把天窗都擦干净了,累得满头大汗。

沈老师看完孩子们写的字,激动地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那些早已忘记的小事,孩子们却记得那么清楚,我该如何留住那份爱,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

江苏省赣榆县城西镇第二小学孙写了一个好老师的十个标准:

1.老师不应该偏向女生。

铃一响,我们就出去玩。

问学生去哪里春游。

4.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请问他的父母。当一个学生做了一件好事,他也应该和他的父母谈谈。

5.能够和学生聊天。

6.老师应该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7.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外表。

8.老师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

9.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老师要在场鼓励加油。

10.课间十分钟要看学生喜欢玩什么。

一位内蒙古的学生这样解释自己喜欢老师的原因:“我们老师的声音抑扬顿挫,准确、生动、深刻,她的情感真实动人。好像她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我们都喜欢听她的课。”

兰州万里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欣妍这样表达她对老师的渴望:“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爱心的人。我不关注她的衣服是否华丽精致,也不关注她的长相是否美丽。我只是希望她能认真讲课,一丝不苟地对学生负责。”

浙江上虞市梁湖镇江山小学的李青同学很喜欢自己的老师。“她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要讽刺、挖苦、放弃后进生。”

江苏省铜山县张家集中心小学的黄天同学开心地写道:“你给我们上课,就把一个人的错误当笑话讲。我们觉得你很幽默。”“我希望你能成为我们的大朋友。除了上课,我们还可以和你聊聊我们的烦恼,你也可以对我们保密。”

当然,在这些绘画和散文中,既有对老师的赞美,也有对老师的批评。在另一组作文中,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委婉地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

“老师总是拿学生当参考:看人家考得多好。”

“老师总是当着同学的面批评我们。其实可以私下辅导我们。”

“你不能用一只死猫来拯救这棵树。”“有些学生上课打瞌睡,老师粗暴地用粉笔头打他们。”

“有一次下课,班长喊站起来,有几个同学没站起来。老师很生气,让我们再站起来。几个学生没有站起来。结果我们被罚坐了两个小时。放学后,我们把不站起来的同学揍了一顿。”

老师对同学的话感到无比羞愧。他们看到自己人文素养的缺失,为自己不经意间对同学造成的心理伤害感到愧疚。他们深深体会到,孩子们渴望老师维护他们的自尊,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自我表达的自由。一个公平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友善的老师,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好老师。

相比于大量感人的小品,孩子们用心画出来的画更是催人泪下。一个13岁的聋哑女孩画了一幅“老师教我学说话”。一位耐心又充满爱心的老师用嘴认真示范发音,而女孩则用小嘴努力模仿,画面是那么真实自然;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女孩用纤细的小手轻轻抚摸着老师的喉结——她在感受老师发音的震颤。这一幕不禁让人感慨“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那就是爱的教育”。

在一张老师和学生玩游戏的图片下,学生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她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学习,她把自己当成了同学”。山东博兴县第一小学贾乐成的画,简直就是生动的儿童课程观。画中,老师左手拿着知识,右手拿着天平。一男一女两个学生坐在天平两端,老师旁边放着电脑、单簧管、地球仪、篮球等孩子们喜欢的物品。不仅如此,老师的胸前画着蓝色的大海,象征着宽广博大的胸怀。他的笑脸上别出心裁地画着一只眼睛,仿佛是灿烂的太阳。

学生的画和文章让老师们大吃一惊:“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多想法。”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从学生的眼中看到自己,是很神奇的。他们在内心被震撼后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很多老师感慨:这些简单却真实的画面和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没想到孩子的思维这么活跃,这么深刻,这么有创造力。一位老师看了这些图片和文章后说:“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但是和孩子们的要求相比,我发现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孩子们的话震惊了老师们。他们说,以前我们总说“为了学生好”,所以有时候不注意方法,甚至简单粗暴,学生特别注意老师的方法。师生之间的接触应该是心与心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尤其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对孩子的影响是漫长而深刻的,学校生活每天都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所以要关注细节,研究细节,让学生在细节中感受教育的魅力。学生就是在这些数不清的细节中成长的,有时也会在一个细节中受到打压和攻击。

孩子们的发言让人感到温暖。这位来自北京宣武区的老师说,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表达了对好老师的渴望,描述了对好学校的渴望。看到这些图片,我真的很想哭。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冲击。老师应该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孩子。

安徽的一位老师说:“如果一个学生一次考试没考好,我们会区别对待他。如果他几次考试不及格,我们会把他列为差生。学生的画让我们看到了自身人文素质的缺失。学生不仅需要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还需要人文关怀、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特别是情感上的包容和关怀,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这些画表达了孩子们最响亮的声音:好老师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课本上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孩子更看重的是老师对他们的真心关爱,以及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发展经验。"

对此,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表示,老师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让孩子喜欢自己,他们喜欢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老师,这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一位来自安徽的校长说,我们感谢我们的孩子,是他们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虽然我们每天接触孩子,面对孩子,但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们。这些画有助于我们真正接近他们,了解他们,重新审视教育的问题。这些图片发人深省。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无疑是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但需要我们反思的是,我们做这一切的时候,是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尊重学生?

一些教育专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说这些画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要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呢?其实老师有时候也不懂,只是凭经验,想当然。每个学生都像一个世界,孩子作为活生生的人,有需要被尊重和接受的内心要求。要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为孩子的内心需求着想,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离不开“儿童教育观”,即把儿童的视角和情感需求带入教育过程,以愉悦的方式为儿童设计和组织教学。

从儿童视角思考教育

多年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专家们就此次活动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教育部教师司司长关表示,希望这些直观、朴实、真实的图片和文字能够引起教师的积极反思,给予他们深刻而有益的启示,帮助他们塑造新形象,以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学生,以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以现代教师的风采感染学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总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体验和需求。以前我们谈教育,谈老师,都是教育专家、上级、教育研究者或者老师自己来谈,没有孩子的声音。好像孩子什么都不会说,没必要让他们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学生往往被假定为知识容器,没有情感需求。给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不需要选择,也没有说话的能力。他们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在教育过程中,孩子没有话语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很多时候,我们强调满足孩子的需求,却不了解孩子。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都是我们严重忽视的。

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石景焕谈了自己的看法:平时在学校,有些老师因为工作能力强,上课成绩好,被评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并不是这样。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有时与学生的期望不一致。其实学生对老师的很多做法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对于基础知识,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课后掌握,课后给我们大量练习。课后怎么会有这么多?”“有很多题要做,就是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思考,都是机械地做,没有思考,下次也不会做。”

石景焕老师举例说,某处有小学初中混在一起,领导认为很难管理,比如做操混在一起,太乱太乱;老师也觉得小学和初中混在一起不好,无序,不好管理。

石老师问:有没有冲突?他们回答:“不会,初中生懂得照顾小学生。”“我们学校条件好,其他学校小学初中分开。我们一起讨论教学,一起备课,很开眼界。初中也去听课了,感觉很有收获。这几年听的少了。老师不能自己去听初中课。希望学校组织一下,有助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课后练习,与一群二年级学生交谈:

问:你喜欢这个学校吗?答:是的,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上初中。

问:你姐姐也喜欢这个学校吗?是的,她在我上学前就告诉我了。

另一个学生说:我见过她姐姐,跟她姐姐聊过。石老师说,看得出来,学生们很喜欢这所小学和初中混合的学校。

通常,我们习惯于从成人的角度来安排和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福建东山县侯麟小学的李玉生老师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上课,被精致的“教学走廊”吸引,信步走了过去。这条教学走廊比我还高。“这么高,小孩子看得见吗?”我请了一个学生来看一看,他却抬起头来,很吃力地看着。我问他怎么想的,他告诉我看不清楚。孩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的安排是给孩子看的,但是他们看不到。在参观另一所以艺术教育闻名的学校时,我发现学校的走廊和教室墙上到处都是世界名画和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不过和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是,这些画挂得很低,有的低到成年人的腰部。校长解释说:“对成年人来说,稍微难一点,但对孩子来说,刚刚好。”这是一种育人的理念,寻求一种深深的安慰,那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平等的看待学生,平等的交流。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萍举例说,有一次她去一所学校,发现它建得很漂亮,经常有外人来参观学习。然而就是这么美的学校。在学生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请听学生们的。她问学生:“你喜欢这个学校吗?”

“我不喜欢。”学生们回答。“为什么?”计平接着问道。“没地方玩。”“教室太挤了,没地方放东西。”“上厕所的路很远。”同学们的回答发人深省——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应该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

3000幅儿童画带给人们深刻而长久的思考。作为老师,作为学校,作为社会,我们对孩子了解多少?儿童是教育的委托人,其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尺度。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不仅要提供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更要以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孩子作为活生生的人,内心有被尊重和被接纳的需求。所以,教师要观察孩子的情感需求,实施适合孩子需求的教学。教师专业化应兼具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新闻故事的背景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举办国际儿童书画大赛,邀请8-12岁学生回答“什么是好老师?”用基于他们自然感受的文字或图片。本次活动* * *收到了来自50个国家的500多件童心未泯的儿童作品。充满童心的画面,充满爱心的文字,真挚感人,道出了孩子们对一个好老师的热切期待,展现了他们渴望老师关爱的内心世界。墨西哥11岁的孩子Zaila借用珍贵的春雨散落在龟裂的沙漠上的画面,称赞老师是为学生滋养土地的雨水。新西兰9岁的小罗丝满怀希望地对老师说:“你善良友好,充满信任。你要倾听我们的心声,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千万不要发脾气,不理我们。”来自葡萄牙年仅10岁的孩子卡特里娜(Katrina)写道:“一个好老师不仅仅是上课,更重要的是她带给我们新的想法,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东西。她可以让教室成为天堂,而不是监狱。”这些画深深触动了我国的教育研究者。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介绍,一年前,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杂志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绘画活动,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活动。他们收到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3000多名学生的作品。这些画寄托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和好老师的衷心希望。每一幅画都是孩子们内心的呐喊和呼唤,稚嫩的笔触表达了他们对好老师的期待和感谢的心声。在这些画面面前,我们触动了幼儿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为之颤抖。因此,这些来自客户的直接反馈成为教师教育的最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