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数学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是现实生活的抽象。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对于孩子来说,现实生活是他们数学概念的来源。现实生活对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儿童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多,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越笼统。因此,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含义。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例如,孩子们想玩拼图游戏。在选择玩具时,他们会考虑有多少拼图,有多少孩子想玩,玩具比人多还是人比人多,是否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孩子会自发做出的多少比较。再比如,两个孩子分食物时,会有意识地考虑如何平分。
这些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数学学习活动。类似的事情在孩子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孩子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历为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二)帮助孩子理解现实生活中抽象的数学入门
数学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没有具体事物的帮助,孩子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为孩子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桥梁。比如,有些孩子无法理解加减法的抽象含义,但实际上他们可能经常用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是没有把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校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育孩子,而是联系孩子的现实生活,借助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完全可以建立在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上。比如让孩子在游戏角玩购物的游戏,甚至邀请家长带孩子去购物,给孩子自己计算金钱和事物的机会,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抽象的加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孩子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孩子的,而是通过孩子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的。就像儿童的逻辑思维是通过儿童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协调、内省和内化而获得的一样,数学知识来源于儿童自己的活动:他们在具体的运算活动中协调自己的行动,并试图在头脑中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数学概念。
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孩子在抽象具体事物的同时,也锻炼了抽象能力。如果老师过分注重让孩子得到一些结果,而“教”给了孩子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孩子能“记住”一些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教”来培养,而必须依靠孩子自身的活动,即与环境的互动。
儿童活动的过程就是与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既包括与物(学习资料)的互动,也包括与人(老师、同伴等)的互动。);它不仅包括摆弄和操纵学习材料的外在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和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不断改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老师“教”的作用,其实不是给孩子一个结果,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一个与材料、与人互动的环境。当然,老师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孩子互动,但一定要在孩子的层面上和他们平等互动。只有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强调儿童要建构自己的数学概念的同时,教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前教学对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