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具花钟的制作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么把一块石头刻成人像的?”雕刻家回答说:“把石头上不是肖像的部分去掉。”我常想,语文教学也要“删繁就简三秋树”,尽量删除或简化与“语文”无关的内容,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中国味。
中国人的口味是什么?所谓“中国味”,是指语文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鲜明特色。具体来说,就是在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采纳典型“语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将各种“语言实践”中的言语和精神收获内化,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从而逐渐形成学生在那个时期必备的语言技能。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觉得“中国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把握语文的基本属性。叶老曾经说过,“什么是语言?平时说的叫口语,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就叫语言。”叶老所说的“语文”既指口语,也指书面语。“汉语”一词涵盖了人们的听、说、读、写行为和“语言使用”的结果。那么,根据最新的语言研究理论,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应该属于使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
所以,我想:
第一,“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一篇文章的重点往往是得到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这就是“得意忘形”。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关注文本负载和所传达的内容,还要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和积累语感,还体现在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思想感情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从而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绝不是要记住春天有“春风之美”、“春光之美”、“春雨之美”的知识,而是要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通过关键词描写春光,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都是语言学习所隐含的。比如数学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为教学内容,而历史以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为教学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语言内容为教学本体,但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比如初三上册教材《花铃》的教学,可以定义为注重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蜜蜂的教学可以定义为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打名堂的教学可以定义为注重语言表达的组织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语言能力”——“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同构性* * *学生”,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精神世界携手走向一种奇妙的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体系,让他们拥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语言能力,又要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让他们越来越有趣。但后者绝不是自由的,而必须融入前者。
的确,语文教学具有多重目标的特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道德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如果我们抓住了“学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和谐统一。这是因为:1。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所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他们之间的统一程度超出了任何想象。”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为学习语言,包含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第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人文信息的“语言产品”——兼具文学性和美感的范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阅读这些范文,学习、琢磨、品味、吸收其语言时,自然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
二,“中国味”教材建设——出书
今天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对“教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材,而应视为教师教学行为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手段,包括师生参与的社会生活、各种视听电子教材甚至互联网。北京小学“走出一本书”的教材理念,引领所有语文老师开阔视野。相机在利用好主教材——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的同时,整合了其他版本的内容,利用学校摇篮书店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为了使我的教学充满浓郁的中国风味,我一直在不断探索教材建设和使用教材的策略,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教材建设
1,标准教材——学习教材语言。标准教材参考人教社教材中的内容,适当补充北京版、江苏版、语文版等版本的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强调阅读、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逐步习得语文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某一教学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这种教材可以算是学生成长的“晚餐”。
2.巩固课本——学习“精华语言”。固体教材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卷编排的古典文化和当代优秀散文、诗歌的阅读材料。教学的目的是滋养语言文化,接受古今经典文化的熏陶。教学要求不是背诵就是朗读。读书时间是早读时间,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种教材可以算是“强身健体”的“补药”。
3.拓展教材——学习“伙伴语言”。拓实教材是指儿童出版物、网络信息、视听资料、书籍、报纸等。学生自己选的或者老师每周通过班级博客推荐给学生的美国经典课文。
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拓展心智空间,增加语言积累,增强语言应用能力。这类教材可以算是补充需求的“点心”。
(二)教材使用策略
1,教材内容以重组为主。
重组思路如下:第一,用“作家”重组。就是结合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来教。比如,在讲授巴金的《海上日出》时,要把这篇文章与学生的延伸读物《接近母语》中巴金的《群星》的自编读本和其他文章结合起来,供学生学习,从而体会巴金文风的魅力。再比如研究古代诗人李白、杜甫,以及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的作品,也可以扩大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特点。
第二,以“主题”重组。即把“珍惜时光”、“友谊”、“感恩”、“祖国大好河山”等主题相同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比如在教第九册第三单元《特别的礼物》这篇文章的时候,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我在物质生活丰富之后,对父母的亲情已经很少甚至视而不见了,所以我推荐学生读萧韵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文章。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文章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认识到同一主题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提高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第三,以“体裁”重组。即把写人、记事、物等同一体裁的文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比如教第九册第一单元的时候,主教材现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我还把其他版本课文《镜泊湖奇观》和《新语文读本》中关于风景的五篇文章作为学生的延伸材料引入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泛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
2.在教学层面上,表现为课型的融合。
在使用教材时,我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一套教材时,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在阅读指导课上,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宋武打虎》,让他们感受一些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第二,在延伸阅读课上,阅读阅读材料中关于鲁长相的文章,阅读《接近母语》中宋江是怎样的人物和可爱的jy。再次,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围绕“我所认识的水浒人物”,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再比如,第十册有几个童话、科幻、寓言,选文新颖,富有想象力。讲授本单元,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几篇课文,然后发挥课本的辐射功能,开展“故事搜索”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然后,举行一个故事会,让学生们讲述他们收集到的故事。然后举行了一个故事创作比赛。最后,举行了“梦想秀”主题班会。学生们将他们读到或写下的故事改编成小品,并自己导演和表演。这样,阅读教学扩展到综合学习、口语交际、习题等领域,进一步体现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