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简介

在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1.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程度,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和生动典型的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理解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3.整合的原则。将法学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教育活动;结合必要专门教育,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型的法律教育格局。在小学阶段,进行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初步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明白社会生活是有规则的,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强制性规则。法律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在各种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者禁止做什么。

2.对法律的作用有初步认识,认识到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和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3.依法知道自己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都不能任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树立宪法意识。

5.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得到保护,增强权利意识。

6.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知道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和成长需要,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必须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进一步学习宪法基础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2.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3.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普遍性、现实性和平等性,理解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理解不承担法律义务或者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4.知法维护社会秩序,才能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重点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5.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内容,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含义,知道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抵制不良诱惑,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知道未成年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当见义勇为,知道揭发检举、及时报警、正当防卫是打击犯罪的有效手段。

6.知道未成年人的权益应受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自我保护和权利保护的方法,学会运用诉讼或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高中法制教育应当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考虑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应当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理解法律反映了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理解法律规范的价值,形成理性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懂得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略。

2.知道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知道法律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规范法律主体行为、调整利益关系的功能,从而促进个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了解规范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法律。了解宪法关于我国国家制度、政权和国家机构的设置和权限的有关规定,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法律。了解宪法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规定,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加强教育、科学、文化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律。

4.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特别是人权、世界贸易组织和保护人类环境的国际公约,树立全球意识。

5.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了解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了解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