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小学生的不良情绪

第一,尊重学生,依法教学。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和国家公民,在人格上、法律上、社会地位上都应该和我们平等。教师永远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忽视学生,否则,我们的教育活动很容易成为“非法活动”。例如,在李老师的案件中,她试图没收小啊的漫画书,最终导致漫画书被撕毁。在法律定义上,这里的漫画属于小啊的私有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小啊不让李先生没收他的漫画书,而是保护他的私人财产,这是完全正当的。李老师不尊重学生,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不自觉的“违法”行为就出现了,这是当前教育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他的,比如学生迟到,或者上课扰乱课堂秩序,老师把他们拖到教室外面“惩罚”,也是违法的,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还有,我前面说了,学生和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不仅是师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宪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有明确要求。

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首先,他们要有守法意识,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避免学生激起逆反情绪。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你OUT了”——一句普通的广告语在青少年中迅速广泛传播,实际上也呼应了他们追求个性、崇尚“另类”的心理需求。一项调查显示,“幽默时尚”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个性之一。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与主流文化抗争是其特点之一,所以“鄙视、非主流”是他们的高频热词。如果教师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特征,就不会处处强调“教育”和“真理”;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在某些时候给学生自由——甚至偶尔来点无伤大雅的“非主流”,师生关系会很融洽。教师需要权力,但权力从何而来?“不怒而威”是最好的状态。做一个让学生又爱又怕的老师,是老师力量的最好体现。

第三,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爱可以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积极情绪可以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只有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才能观察和体验到教师的谆谆教诲,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知识,热爱教师的话语,从而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在要求学生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美好、快乐和自豪。这种快乐可以成为学生继续做类似事情的动力来源。”所以,老师对学生无私慷慨的爱,会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用从老师身上感知到的情感体验去对待他人,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理性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而不是采取叛逆、冲突等冲动、非理性的方式。

现在来说说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情绪。

有了心理和思想准备,学生产生逆反情绪的概率可能会大大降低,但不代表不会出现。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要处理其他老师和学生之间引起反抗的矛盾。像《小A的突变》里的场景,班主任必然会遇到学生的反抗。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以下三个步骤和要点尤为重要。

第一,* * *。

移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概念。这个词的翻译有很多,比如* * *深情,投入,感同身受,感同身受,理解,设身处地等等。

在师生交流中,* * *感受如下:教师可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信息;学生觉得自己被理解和接受,所以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对交往的进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从而实现更多的自我理解和更深层次的师生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何老师采取了“* * *”的第一种策略来化解小啊的叛逆情绪。他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小A,你现在很生气吗?”这句话说明老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直接反馈学生的情绪。因此,小啊立即感到被理解了,从而感到满足,心理平衡,放松了警惕,慢慢放松了身体。

接下来的两句话:“你觉得李老师该不该撕你的漫画书?”以及“你讨厌别人碰你的东西吗?”又是价值观层面的* * *了。这种程度的好感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他再一次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

班主任接下来的第四句话:“呵呵,我不喜欢别人随便碰自己的东西”,还是一种* *的感觉,让学生觉得他的行为无可厚非,老师也是,顿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谈话从老师主动变成了学生主动。果不其然,在学生们感到完全放松后,他们突然激起了自我表达的欲望,开始自言自语。到这个时候,第二个技能就“发光”了。

第二,听。

有人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口齿伶俐是第一位的。其实听是第一位的。倾听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发展良性交流的基本要求。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不仅能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还能让学生在更轻松、信任的氛围中向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进行自我剖析。

听的时候,老师要认真听,要感兴趣,要设身处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判断。不要对学生说的任何话表现出惊讶、厌恶、陌生、激动或愤怒,而是无条件地尊重和接受。你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来回应学生的自信,如“哦”、“嗯”、“是”、“然后呢”等,也可以通过点头、凝视、微笑来回应。

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听得很好,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班主任说了很多“哦”“嗯”等简单的话。不要小看这些话。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敲门砖”,可以促使和鼓励学生说话,对促进良性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垫脚石”不仅打开了沟通的大门,也传达了对孩子的接纳和对自己的尊重。它们表达了以下含义:

“你有权表达你的情感。”

“我尊重你,尊重你的思想和情感。”

“我可能会从你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你的想法值得一听。”

“我对你很感兴趣。”

“我希望与你建立密切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你。”

因此,学生们会继续交谈,开始自我分析和自我对话。

除了这些简单的敲门砖,班主任还说了一些比较完整的句子,也表达了对学生的积极倾听和回应,及时鼓励和认可了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最终学生自己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逆反情绪得到了完美化解,冲突得到了圆满解决。

但有时候,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师生冲突很大,涉及到一些原则。双方都可能僵持不下,只好靠第三种策略。

第三,双赢沟通。

双赢沟通是一种不涉及权力的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没有输家”的方法。冲突解决后,没有谁输谁赢。双方都赢了,因为冲突的解决方案必须被双方接受。这是一种冲突解决方法,双方在其中达成对最终解决方案的理解。这种策略出现在学生的逆反情绪非常强烈,双方冲突很大的时候。

比如一个学生违反校规,在校园里骑车被扣分。第三次,班主任很生气,就找学生谈话。如果教师一味用权威压制,学生可能会被迫接受,但不一定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破坏。还有一种可能是学生根本不接受,老师一再坚持,导致矛盾升级,事情闹大。如果使用双赢的沟通策略,对话是这样的:

班主任:我们需要讨论一下你在校园里骑自行车的事。学校有明确规定,校内不允许骑车,而你今天第三次违规,导致扣课。我对此很生气。我以前告诉过你两次。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我们之间的矛盾。我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有点奇怪——老师没有勃然大怒。)好吧,老师,如果你能这么坦诚的交流,我不妨直接说出来。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校老师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学校里转悠,比我们快多了,我们学生却不可以。

班主任:哦,那么,不是你需要在校园里骑车,而是表达你的不满。

学生:是的。我私下和同学聊过,他们也不赞同这个规定。所以,虽然我在班里扣分,但是同学们一点都不讨厌我。

班主任:不过,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我们不想扣课分,也不想掉队。而且我也不是校长,不能修改这个规定。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学生:我也知道学校这样规定是出于对我们安全的考虑。

班主任:是啊,我们学校那么多学生。如果不制定这样的规则,很容易出事。

学生:嗯,我们理解。我们只是心理上不舒服,不平衡。

班主任:不过,老师有时候也很着急。而且老师人数比你们少很多。

学生:赶时间不是原因。不知道是不是急着早点出门。

班主任:嗯,你的话挺“犀利”的。

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哈哈,不过老师比我们少是真的。

班主任:对。

学生:我有一个想法。学校组织师生自行车比赛怎么样?这样,也许可以平衡一点。

班主任:但是,如果举办这样的比赛,我担心大家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会发生安全事故。

学生:没错。不然我们就慢慢骑。跑道100米,看谁骑车最后到达。所以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班主任:(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如果学校举办这样的比赛,给你一个和老师们竞争的机会,你内心就会平衡很多,不会再为学校的这个规定“走进死胡同”了?

学生:是的,我保证,每个人都这么认为。

班主任:这是个好主意。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还能引导大家放慢骑行速度,还能融洽学校师生之间的感情。好的,我会向学校提出,我相信学校会同意的。

学生:谢谢你,老师。

班主任:就这么说吧。

学生:嗯,同意了。我也要感谢老师今天没有骂我。我正式向你道歉,扣分。

班主任:(开怀大笑)你这个狗娘养的,快点,去上课!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叛逆让他们质疑学校的规定,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并多次挑战学校的权威。这是中学生明显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并没有爆发自己的情绪,而是采取了“双赢沟通”的策略,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逐渐明白了学生行为背后的真相。如果不是这样的交流,我想,学生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厌恶。如果不是这样的沟通,很难得到满意的解决。

以上三点是化解学生逆反情绪的步骤和重点。此外,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教育中的三个原则:

1.关系大于学历;

2.方式比内容更重要;

3.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