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一位中学教师的个人经历》序

刘良华

我个人是主张叙事研究的,我个人更愿意冒着被指责“叙事无研究”的风险,主张尽量减少“讨论”,以保持“叙事”的流畅和纯粹。因此,读完全书后,我对钟女士讲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故事更感兴趣。

这本书讲述了十位老师的故事,包括钟本人和一位校长的故事。

首先是黄燕的故事。黄燕姿爱新闻,但不是正规学校出来的。和大学老师的合作,和电视台记者的交流,让她的专业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是吴笛的故事。她自以为性格内向,但是当她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教学中,她就变得生动活泼,跟平时完全不一样了。在辩论、公开课、学术报告会上,她声音洪亮,魅力十足。她的讲课生动有趣,思路清晰,充满声音和激情;黑板上的书虽然不多,但都是用文字洗练的。据说她成功的主要因素一半来自“天生”的禀赋,一半来自强烈的“反思意识”。在进入职业生涯中期的“平台期”后,她另辟蹊径,找到了自己教育生涯的第二条成长曲线,开始了新的生命周期。为了突破瓶颈,她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教育学硕士,选择了继续深造。

第三个是毛的故事。她是一名年轻的高级教师。刚参加工作时,她沉迷于业余学习,和学生一起学外语、学计算机、读名著。没有功利的学习,她在31岁的时候获得了中学高级职称。之后,通过努力,她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教育学硕士。她曾经在南京的一所高中开设了“名著导读”课程,并取得了成功,但当她到了上海的新学校后,学生们不喜欢她的课,她很苦恼。于是,她研究了学生心理,重新设计了课程,改名为“近距离接触名著”。中学教师一般在35 ~ 40岁就可以晋升高级职称,但成为特级教师和各种名师的人总是凤毛麟角。因此,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不能激励教师的终身发展。一份没有希望、过于稳定的工作,很容易让教师陷入“职业倦怠”,扼杀他们发展和追求卓越的热情。但是,在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不甘平庸”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公元的故事。

第五个是小邱的故事。小邱和安的故事合在一起。两人在同一个班,教同一个校本课程,开设“初中应用数学”。但课程开发进行到一半,an.d提出退出课题组,小邱只好一个人走后面的路。他们的课程发展经历了曲折。

六是陈序的故事。他是省重点中学的“超级校长”,是“改革校长”。他对学校的教代会制度、人事制度、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发起了一系列改革,在当地教育界引起了轰动。因此一度引起非议,被学生和家长误解。他的经验是:“外圆内方”、“教改、研校、教师福利一个都不能少”、“改革要小步快走,要勤走,要一步一步转”。

七是常毅的故事。他曾经在江西插队。他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回上海的时候,在众多的行李中,有一个包裹很特别,里面装着无数的读书卡。这些读书卡记录了他摘抄的经典句子和读书心得。他的电脑里也有自己的文章,还有学生的作文、读书笔记、节选、其他学者的学术论文等等。他用卡片和电脑文件实现了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在上海一所普通初中担任副校长11年,后主动辞去副校长职务,转到另一所九年义务制学校,专心从事语文教学。他对中国教育的现存价值进行了反思和审视。他发现“体验”一词成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高频词,出现18次。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试行“体验式作文”,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的独特感受。他的“体验式读写”取得了一些成果,后被称为“生活体验式读写”。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在该地区成立。

八是刘布谷的故事。老师的职业道路不是很顺利。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位老师的职业发展?这是刘布谷故事的重点。

九是明路的故事。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她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团队。她是一个“在反思中走向成熟的小学班主任”。

最后,是钟老师的故事。

钟老师成长的关键事件是她亲身经历的“调查研究”和“叙事研究”。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同行的意见让她通过“调查”学会了“用证据说话”。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开始关注“叙事研究”,并推动同事组成合作研究团队。叙事研究和调查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培养了钟“用事实说话”和“拿证据”的实证精神。

为了把学校的课题做透、做实、做透,她每月组织一次“每月课题研讨会”,时间地点固定,有专人负责点评。在每次项目会议上,老师都会介绍相关的教学案例、课堂记录、项目活动记录等等。活动中,大家交流了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介绍了研究中的新发现。

有研究意识的人不仅通过研究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而且将研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内化的生活方式,会促使他们以更强的研究意识去提升自己的专业工作。为了帮助女儿出国留学,钟和女儿一起经历了申请留学的全过程。因为对美国大学非常熟悉,她和三个同事在高二开设了研究型课程《走近大学——中美大学比较》。他们敦促学生从俱乐部、宿舍、食堂、交友、课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就业指导等14方面比较中美大学。他们查阅英文网站,在大学做问卷调查,写研究报告。

除了调查和叙事研究,钟女士还谈到了她自己专业成长的另一个关键事件。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学的是“比较教育学”。讲师详细描述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的课程比例,并介绍了一些生动的案例。这让她对“课程开发”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她本人是学校研究室的负责人。为了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在全校营造科研氛围,她创办了《J大学附中教育科研简报》,多次向全校教师推荐和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献。为了规范管理,她根据课程的要素,模仿并改造了书中的做法,制作了《校本课程活动记录册》。2005年6月5438-10月,她的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结题,结论之一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期分化”。2006年,她开始研究教师职业中期的专业发展,探讨职业倦怠的成因,重点研究教师职业中期专业发展的特点、困惑和提升路径。

钟使用的方法仍然是调查法和叙事研究法。或者,更准确地说,她使用了调查的叙事研究。她的观点是,叙事研究不仅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为了叙述,她做了大量的调查,尤其是大量的采访。采访的过程变成了研究者和被采访者互动交流的过程,也变成了对各自职业生涯不断反思的过程。被采访的老师在拷问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后感叹:“在认识你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校长生涯。”“在你的提问中,我开始梳理我的研究脉络。”“谢谢你给我一个机会结束过去,正视环境,剖析自己,走向新的生活。”

她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对教师的访谈、课堂观察、教师自传、读书笔记、备课笔记、外出感受与反思、师生的“课程故事”、“校本课程活动记录”、学校资料室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然后,她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论来自于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读完这篇稿子,我不时被钟的研究智慧和工作精神所感动。我也相信,任何一个亲身做过教育研究的老师,只要拿起这本书,都会被钟的研究智慧和工作精神所感动。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故事,也讲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故事。尤其不寻常和难能可贵的是,它讲述了教师职业生涯中期,一个亟待解决却很少有人关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故事。

(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