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影响和潜移默化地应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还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教育的和谐发展。\x0d俗话说“无德不能立,无德不能兴”,这就点出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德育,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落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道德教育。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即除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外,还要善于把握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德育方法,注意德育的适度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x0d 1。正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X0d语文既是工具、知识、能力、文学鉴赏的结合体,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考、生活的工具,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具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或是对假恶丑的鞭挞,或是作者高尚品格和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和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讴歌...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宣泄。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是语文教书育人的独特优势。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语文的这一优势,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含糊其辞,枯燥乏味,也不能虚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等同于政治课中的思想教育,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走极端:既要教授语文知识,又要盲目强调思想教育。要把教育和情感、教育和理智结合起来,要有针对性。比如在教“画杨桃”的时候,我们结合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引起了学生的笑声。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了。在教顾靖的时候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讲授《示子》时,让学生读一读众所周知的爱国诗“死时知万事空,不见九州之乐。王师决定在北方设立中原日,让他们了解诗人陆游“北定中原”和统一祖国至死不渝的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们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人生、道德、生死、荣辱等方面的教育,使其人格逐步完善和成熟,懂得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X0d 2。正确处理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X0d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要花太多时间,要点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外,还要正确把握教材。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和产物。德育只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衍生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不抢风头,不流于形式。换句话说,老师,德育不能当作一个总结一篇文章主题的程序,更不能像分析一篇文章那么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最能打动和震撼他们的语言和人物,从而加深理解,发出* * *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他们能够制造并深刻认识到其真理的正确性或其精神的价值,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播撒到自己的心里。比如《亲爱的朋友们,再见》这一课,教师不仅要教会作者如何选材,以体现和突出中韩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国际主义友谊,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接受这方面的教育。X0d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时代和作者背景。课前预习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作者的高尚品格,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德育\x0d (2)和解读课文时的德育\x0d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课文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选材,达到各种教育目的。在分析这些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把握适当的时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x0d1,从学习古诗词中渗透德育\x0d诗词自古以来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生动的载体。诗歌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的最独特、最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这些诗词言简意赅,精辟入微,每首诗词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读诗陶冶学生情操,积累古诗词沐浴学生心灵。\x0d2,反复阅读它们,体会它们的感受\x0d古人说“读一百遍,你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指的是通过反复阅读,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一些意境优美、情感强烈的文章,特别适合通过多读达到德育目的。只有把文本读得透彻透彻,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把课文读好的前提下,不同角色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x0d3。通过分析词语来领悟内涵\x0d语言和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x0d (3)。在语文实践中渗透德育\x0d综合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进一步延伸德育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花生生长期间农民种植花生、采摘花生以及除草喷药的调查报告,一个简单的作业,学生咨询家长,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花生种植的全过程,从而理解家长的辛苦,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x0d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体验人性的光辉。小学教育应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x0d第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x0d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互动。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道德品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宣传不应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要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受和思考,去受情感的感染,去获得思想的启迪,去享受审美的愉悦,去体验德育的魅力。只有珍惜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因为现在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深得父母宠爱,缺乏关心、付出、奉献他人的精神。要么我们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老师意见相左...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及时进行德育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成功,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不像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是在深入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和引导密切相关,也与学生的学习、感知、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它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教育政策密切相关。真正做好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德育工作,必须学习新课标,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了解学生,注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把道德修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铭刻在教材中的生动形象,我们可以一一讲述具体的例子,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