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学会主动预习新知识\x0d\在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这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看书,用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问题预习。比如你自学一个例子,你要搞清楚这个例子讲的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书上怎么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有没有新解,步骤是什么。抓住这些重要问题,用脑子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新知识。\x0d\二、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思维方法\x0d\有些同学对公式、性质、规律等比较熟悉。,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来回答。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如果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度去掉2厘米,它就成了一个立方体,它的表面积就减少了48厘米。这个立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虽然学生对求体积的公式很熟悉,但由于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解题时的思维方法,所以很多学生想不出解题的方法。单位方面,这个问题涉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的关系看: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和推理的角度来说,就是:长方体→缩小长方体的一部分,底部是正方形→缩小四个面的面积→求一个面的面积→求长方形的长度(即正方形的边长)→立方体的体积。受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可以按照思路回答(可以画图)。有同学很快想通了:如果原长方体底面的长度是X,那么2X×4=48 = 48得到:x = 6(即立方体的边长),这样立方体的体积就是6× 6× 6 = 216(立方厘米)。\x0d\ III。及时总结解题规律\x0d\一般来说,数学解题是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完每道习题后,要注意复习以下几道题:(1)这道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用什么基础知识和图形来解决这个问题?(3)你是如何观察、联想、转化这个问题来实现转化的?(4)用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5)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步在哪里?(6)有没有做过类似这个的题目?解决方案和思路有何异同?这个问题你能找到多少种解决方法?哪个最好?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特殊技能?可以总结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把这一系列问题放到解题的每一个环节中,逐步提高,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适应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发展。\x0d\ IV。拓宽解题思路\x0d\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这个时候,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这样思维的广阔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修了一条2400米长的运河,5天就修了20%。照此计算,剩下的要多少天才能修好?根据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以下公式:(1) 2400 ÷ (2400× 20% ÷ 5)-5 = 20(天)(2) 2400× (1-20%)。老师启发学生问:“修复其中的20%需要多少天,修复剩下的(1-20%)需要多少天?”同学们很快想到了倍比的方法:(3) 5× (1-20%) ÷ 20% = 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有多少个分数,求这个数”的方法来思考,可以得到如下解:5 ÷ 20%-5 = 20(天)。再开导一下学生,能用比例知识回答吗?同学们会想出:(6) 20%: (1-20%) = 5: X(假设剩下的用X天完成)。这启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沟通了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改变了解题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x0d\ V .善于提问,提出难题\x0d\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始于怀疑,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要从学会提问开始。比如在学习“测量角度”和认识量角器的时候,仔细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能问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会有两个半圆形的刻度?”“内外秤有什么用?”“只用一个秤测量比用两个秤方便吗?”“为什么要有一个中心点?”等等,不同的同学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当测量一个像“V”这样的形状时,你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用其中一条边来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