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留守儿童很难学习?
但是,留守儿童想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很多教师应该是多功能的,“现在学,现在卖”,这在教育上只能做到“教会”,不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或习惯。留守儿童上初中后,和城里的孩子相比,小学的“尖子生”可能一下子掉到中下游,自卑感和挫败感对缺乏自信的留守儿童的打击会加倍。从记者掌握的近百名留守儿童的数据来看,无论成绩好坏,80%以上的初中都是学业的终点,依然走着父母的老路。
同时,农村留守学校青年教师比例高,收入低,很难让教师有事业心。
学习这条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任重而道远。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要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
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在18住下后,他走出了大山。
张涛的小学位于开化县的一个山区。到这里需要1个小时。学校有100多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张涛的工作是当一名体育老师,同时,他还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知道记者要来,他提前准备了一些材料,主要是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高大强壮的张涛对记者非常热情,但他很不耐烦,很快就变得不耐烦了。
“事实上,留守儿童的问题很难解决,甚至可以说无解。”张涛喝了一口水后说道。
张涛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据计算,他呆了65,438+08年."他说他是华凯隔壁的常山人,来这里教书也有这种感觉。“我想帮助留守儿童。”
一个学生拿着试卷问同村的邻居谁比她高一级。她觉得有些错题不是老师出的。
工作了两年,在家呆了18年,张涛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留守问题。这些孩子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让自己的下一代不再留下来,根本的办法就是学习。”
后来他拿出一个笔记本,是老老师问的,关于考上大学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现在像张涛一样有稳定的工作,可以决定他们的下一代是否留下来。
“工作、收入、房子都是摆脱留守的要素,但前提是通过努力走出这座大山。”他说。
留守儿童的选择很少。
学习这条路尤为珍贵。
沿着山路走进去,是另一所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记者发现,和张涛一样,认为留守儿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老师不在少数。
余老师已经在村里教书30多年了,她的很多学生都有了下一代。“我看到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也很无奈。我会私下跟朋友说,这个孩子估计会像他爸爸一样,自己的孩子依然逃不掉留守。”
像余老师这样为留守儿童奉献一生的青年教师少之又少。
“有一天,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她对我说,谢谢你,余先生。你不管多难都回家帮我学习,让我对学习充满了希望,成就了现在的我。我的孩子不会让他再这样受苦了。”在余老师看来,这样的解决方案,也算是解决了留守家庭的问题。
谈到考上大学的留守儿童学生,余老师报了很多名字,脸上都是笑容。“这些孩子放心了。”
于老师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学习都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选择很少,所以学习这条路就显得尤为珍贵。
为什么留守儿童考上大学的很少?
体育老师在低年级也有兼职理科班。
一节课下来,我又累又汗。
但是大山里学校留守儿童的机会真的很有限。30多年来,余老师教过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但能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这是为什么呢?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师资力量是个大问题。
“丁玲玲……”随着一声长鸣,张涛拿起课本向教室走去。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是去上体育课吗?
“他小学二年级就上了理科。”坐在旁边的语文老师钟老师在批作业时淡定地说。“这个怎么教?”记者一脸不解。
“我教了10多年的语文,现在还要教高三。很正常。对面那个老师,被招去教计算机的,现在理科和数学课都有。”钟先生无奈地笑了笑,坐在他对面的陈先生也无奈地笑了笑。
下课后,张涛满脸汗水地走进办公室。“我教体育和科学容易吗?看看这些内容,我想先自己学学。”他苦笑着说。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在留守儿童多的偏远山区学校,这样的全能型老师很常见。学校硬件是“硬”的,塑胶跑道、多媒体教室、干净的宿舍...但驱动教育的软件——教师——并不“硬”。
记者走访了衢州、丽水等地的10多所乡村学校,每个学校都存在这种情况。“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通常是一个笑话,在这些学校是真的。
晓晓,13岁,课后全靠自己学习,很常见的“留守”。
“没办法,课程的老师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我都要调音乐和体育老师。”青田县一所山区学校的校长坦言。
“只要有这种情况的学校,老师就一定少。”张涛说,学校有近140名儿童,有10多名教师。“不是1个老师教14个孩子那么简单。要看班级和课程,所以很难。”
兼职会带来负面影响。
只会“教”却不会教学习方法。
而且,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记者做了一个调查,120“兼职”教师中,80%以上是青年教师。"年轻教师本身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教了20多年数学的张老师吐槽道,“这些年轻的老师,也是搞数学的,往往只负责‘教’低年级的学生,却没有办法教会学生学习。”
而学习方法恰恰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最需要的。“尤其是这些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靠老师。”张老师解释说,市里很多学校都是专任老师,可以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了几十年数学的老师,一定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小学的尖子生很难在初中立足。
超过80%的人告别了学校。
同时,记者从多位老教师处了解到,留守儿童中有大量小学“尖子生”会在初中被刷掉。和城里孩子相比的自卑和平庸的学习成绩,让这部分原来的小学数一数二。学生受不了。
“这些孩子成绩只是比较好。进入初中后,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不仅缺乏学习方法,更缺乏鼓励和关心。小学在班里排第一第二,初中可能是中下游。所以老师不‘专业’,但光让孩子读书写字是不够的。”多位老教师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这方面,无论是县还是市都没有精准帮扶。基于老师给出的近50个学生案例,小学留守儿童中的尖子生,到了初中就停止学业的概率高达80%。这也让这些本来就缺失很多的孩子,越来越没有希望上高中和大学。
为什么留守儿童学校留不住老师?
条件艰苦,很多年轻老师到时候就走了。
偏远山区,负担重,收入低……留守儿童学校师资匮乏的原因很复杂。
曲周常山县新场乡中心小学有395名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但这里的教师资源流失非常严重。学校有30名教师,平均年龄27岁。只有少数教师在学校工作了3年以上。
“怪不得老师,条件真的很艰苦,老师和学生,只能周末回家。老师基本都是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这些山脉限制了他们。”校长徐立平说,只要当地教育局满足教师转学的条件,几乎没有教师愿意留下来。“尽管有特岗津贴,有评选职称的优惠条件,但谁也留不住。”
在青田山区的留守学校,学生们由语文老师点名,做练习前的热身。
丽水青田县北山镇中心学校校长赖宝宽坦言,学校对留守儿童很关心。“但是老师真的很缺,到了一定时间就会离职(转学)。”
强迫年轻教师留下的政策引起了抵制。
这种“专一”是浙江一些偏远县市强制教师离职的政策。
记者从常山县教育局2013发布的《关于规范全县教育系统人员调配的通知》中了解到,全县乡镇学校之间的最低调剂期限为3年,也就是说,只有在一所学校工作满3年的人才有资格报考其他学校。从常山县调入的教师需要服务满5年,近3年内有一次考核为优秀;转到常山县的要求就宽松多了。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开化县和丽水青田县,政策也差不多。具有开化县本地户口的教师,三年后有资格报考本县、本市区的教师,外地户口需要五年才能调入。
“当然也有针对性的青年教师,比如返还大学学费。对应的条件是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很难在山村学校工作五年,所以后悔很多。”一位校长坦言,强制措施也会让年轻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在最后期限到来的第一时间离开。
收入低,责任重,是留不住老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收入问题是这些学校留不住老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开化县某山区学校为例。新进青年教师工资一个月2200元左右,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工资会上调几百元。虽然县公积金每年都会针对这个群体进行调整,但是一个老师一年的收入也就5万。“不多不少,明白。”一位英语老师苦笑着说。
除了城里教师收入相对较低,这里的年轻教师还要充当“家长”。综合这些因素,他们很难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
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些“先天不足”
“民宿”家长不理解
基本帮不了孩子学习。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当然重要,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家庭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素。
浙江农村留守儿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土留守”。这些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外出打工谋生。这类家长基本上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但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孩子学习的帮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以后不要出去打工让人过我们这样的苦日子。这句话或者类似的意思是记者在采访“留守儿童”家长时最常听到的,但这样的家长限于识字,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帮助孩子学习。一方面是他们不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了解自己。
“没用的!和家长沟通,他们只会希望老师和学校多帮帮忙,自己也无能为力。”开化县一所初级中学的校长说,学校也想把留守儿童的成绩补上,但家长也没办法。这种情况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留守”家庭。
“外来留守”父母不愿意
一味溺爱孩子,不顾读书质量。
还有一种是“留在国外”。父母在国外做生意打工,家庭条件好很多,孩子不愁吃穿。这类孩子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学习不抱太大希望。给孩子规划的路基是小学毕业就出国,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非常有限。
无论是“留在国内”还是“留在国外”,照顾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孩子的学习基本没有帮助,这种现象在外国人留守的孩子中更为突出。因为长期不在家,这些家长对孩子基本有求必应。
在一个“外地人留守”相对集中的地方,网吧里大多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
“父母基本不管,就让我们管。”针对“外来留守”儿童放学后在网上玩手机游戏甚至抽烟的现象,青田县川辽初级中学校长王建波很无奈。“有的家长只是说孩子读完就出国做生意,不关心孩子学习好不好。”
永嘉县乌牛街中心小学校长胡承认,外国人留下的孩子的成绩是他的一块心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很多外地人留下来的孩子不太爱学习,即使平均成绩不错,也普遍处于中下甚至垫底行列。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老人对孩子的爱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