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常见误区分析

自从班级授课制建立以来,班集体已经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摇篮。班级让学生的校园生活规范化,松散管理有序化,大家在集体氛围中建立起团结协作意识。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单位,是学生和教师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深知班级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班级集体运作的科学程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我相信任何一个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健康和谐。笔者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十余年,对小学的管理有一些了解和感受。撰写本文的初衷是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针对影响班级管理的具体因素,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权威”管理至上的大棒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到同事们围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结论发表意见。崇尚“权威”的管理理念,他们片面地认为教育理论所介绍的原理、原则、教学方法不切实际。现在的孩子更难管,必须用严厉的管教和体罚来代替。一些教师深受“不打不成器”、“教学不严、教师懒惰”等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贯彻“权威”理论,要求日常班级学习绝对服从和整齐划一。

诚然,“权威”管理确实会促进班级管理,但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令人心痛。根据日常工作的观察和调查,不难看出权威老师管理下的班级普遍存在师生沟通困难、学生缺乏自信、学生对老师充满敌意、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与班主任工作的不科学、不合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二,成绩至上,重“学”轻“德”

新课标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时期教师应适当弱化成绩第一的培养理念,从情感、技能、认知三大目标入手,统筹培养。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一直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效果的指标,小学也不例外。一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整个教学以学术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忽视了情感、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个别班主任认为,一个学生只要学好知识,提高成绩,就是好学生。没有理解、信任、尊重、帮助和鼓励,他就无法为学生营造安全、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也无法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获得成就感。

第三,以制度为导向的“民主”管理

所谓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班主任及相关教师要有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思想,并自觉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第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展示风采的机会。

作为班主任,我们深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班级才能变得更好。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让学生自觉加入班级管理的队伍。所以有一个管理的问题,管理必须形成一个主力,就是班干部。班里设立班干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让学生学会自理。但是有些班主任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在班里兼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在班里是否有影响力。这种管理思想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

最典型的事件是几年前关于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2011“童话大王”郑在微博上明确指出,小学班干部制度就是培养“汉奸”,并列举了汉奸的三个特征:为权贵服务;告知;奴役同胞。微博还称,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微博一经发出,引起社会热议,有反对者,更有支持者。

纵观上述班级管理的“误区”,成因极其明显。现在很多小学班主任大多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对教育的热爱产生了误解。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班主任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人文素质关怀。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选拔任用没有实事求是地遵循幼儿现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了上述问题。

诚然,在我国的班级授课制下,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但作为一名基层班主任,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真诚地抱着一颗心,深化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针对工作中可能存在或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小学班级管理误区相关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