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统是什么意思?
一、仁的实现途径——学会思考,达到一* * *识。
道,真理,真理。仁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文明的美德。
在开展慈善教育之前,我们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一是害怕步入复古的误区;二是怕影响教学质量;第三,怕老师难以跟上;第四,怕增加师生过重的负担。但后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推测、反复的讨论和论证,最终得出了以下* * *认识:
1,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不朽的历史地位。儒家伦理体现了中华美德。联合国非常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尤其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一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紧迫感。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思想发展了2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毁灭性的冲击,但结果是不臭不臭地被打败和批判,足以说明它在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儒家是经典,德是国粹。如果我们抛弃它,社会就会动荡,如果我们促进它,社会就会稳定发展。因此,弘扬儒家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腐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各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人的荣辱观颠倒,是非观念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道德和荣辱观失去信仰。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先后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理念。这些都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应失落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得志则昌,少年得志则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新的环境、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发展平台,于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为切入点。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向上的心理,让他们懂得爱,懂礼貌,孝顺父母,形成这种良好的品质,让他们终身受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开展的慈善教育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一次实践,是学生人生宽度的一项基础工程。
走出误区,了解仁道,思路清晰,眼睛明亮。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慈善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工作活力。
第二,广仁之举——强化措施,有序推进
我们将“仁、礼、智、信”的仁爱核心与现代文明精髓相结合,将仁爱教育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有机结合,以“仁爱教育行动”为主线,采取有力措施,播撒仁爱种子,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我们坚持“八个讲”。
1,抓学科规划
2005年秋,经过酝酿、论证、策划,我们制定了完整的项目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有组织保障,有措施激励。项目先在市教科院立项,后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项,后在北京东方道德学院排名。从那时起,我们的慈善教育被纳入科学研究。
2、抓宣传。
5438年6月+2005年2月,作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弘扬圣贤之德,铸造善良之魂——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灵”的动员报告。稍后校领导会议讲善良,汇报工作,先评善良。仁爱教育和教学工作是并行的。去年6月中旬5438+2月,学校组织了两次大型家长会。在大会上,作者谈了开展慈善教育活动的意义和方法,要求家校合作,共建精神家园。国家级杂志《新风教育》、《仙桃日报》、《希望杂志》、《仙桃广播电视报》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至此,大新路小学的慈善教育从校园走向了社会。
3、抓好学习和培训
仁爱教育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精神文明,要求我们的项目实施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加强专业学习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学校十分重视仁爱教育的校本培训。
首先是专项辅导。专题讲授仁学教育的“八德”,即忠、孝、诚、信、礼、义、诚、耻。主讲人精心备课,了解古今,去粗取精,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浅出地进行演讲,让师生能够理解、记忆、学习。
二是读诗念经。我们把仁爱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师生们诵读《三紫晶》、《弟子规》、《论语》、《仁教二十条》、《仁德八德之歌》等经典古诗词,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一年来,我们学校老师读了2本经典书籍,中高年级学生背诵了70首古诗。
三是考试内化。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定期检查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笔记、经验和总结。学校将仁爱教育理论考试纳入第七届“创造杯”教学竞赛,让全体师生参加笔试,教师成绩计入继续教育学分。
4.把握文化设计
为了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仁爱教育氛围,学校邀请、市教科院舒主任出谋划策,进行教育设计。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在主教学楼中央悬挂“忠、孝、诚、信、礼、义、诚、耻”八个大字,时刻警示师生做中华美德的接班人;二、“践行孝道,学会感恩”是第24位孝德人物教导立德;第三,仁爱教育的座右铭和警语催人上进;四是“爱心之星”展板成为爱心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切与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融为一体,彰显了大新路小学校园仁者文化的鲜明特色。
5.抓校本发展。
我们在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组织了专题课,精选了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内容,编写了《仁学八德歌》,开发了《仁学新绿普及读本》,让师生们都能欣赏到这些人生瑰宝。
6.抓住活动展示
(1)形成一个教育序列。学校以“爱心行动”为主题,将思想教育物化为教育行动,形成了社会爱心教育行动、家庭爱心教育行动、校园爱心教育行动、班级爱心教育行动的教育序列。通过顺序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说好话、做好事、行好礼的良好习惯。
(2)活动展示激励。我们让学生上讲台,上擂台,上舞台。师生们唱情歌,表演爱心节目,献爱心才艺,在活动中引领,在引领中升华。一年来,我们组织了两次仁学教育故事讲座、两次仁学教育辩论赛、两次仁学教育读书报告会、两次文艺演出、两次朗诵比赛、1“仁在我心”征文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仁爱的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创新班级管理。班主任是仁爱教育的核心力量。一年来,学校狠抓班主任培训活动,通过“仁学教育窗口班”、“仁学教育现场会”、“仁学教育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践行仁学。同时通过班主任的经验交流活动,促进了仁爱教育的均衡发展。
7、抓“四·一”行动
“四·一”活动是每天学一门语言,每天做一件好事,每天写一篇文章,增加一周。学生每天学习一句善良格言,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日记,加一颗善良之星。达到100颗星就是“神舟一号卫星”,达到200颗星就是“神舟二号卫星”...诸如此类,让孩子永远做好事,永远追求。
8.重视家校教育。
家庭和社会是慈善教育的延伸。我们的慈善教育是以社会学校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的三元框架,努力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成立了社区慈善教育领导小组,聘请相关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了慈善教育家学校联系卡,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一年来,通过不懈的学习、宣传、落实和提高,仁爱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