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任何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乏与人相处的机会,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不利于友好合作品质的形成。这样的人才如何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相互合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竞争与合作的结合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任务。

第一,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学生的讨论可以在伙伴内部讨论,伙伴之间讨论,师生之间讨论。比如在讲授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面积与平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四边形的一半。.....()“经过思考,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的同学认为是错的。这时,老师先让伙伴们在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小组内的一致意见。如果合伙人之间有分歧,继续讨论。教室里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此起彼伏。老师参加行与行之间的讨论,适时利用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但不要直接说出最后的结果。之后,老师让意见不同的小组选出代表上台发言,讲述判决的结论和理由。认为“对”的同学拿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给同学们演示,证明自己的判断。认为不对的学生也不甘示弱,立即站出来辩解。他还拿起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但三角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得多。学生一边操作演示,一边问:“三角形的面积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学生忍不住说“不”。这样一个难题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圆满解决了。在讨论和决策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并指出要注意增加教学内容安排的灵活性,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讨论,体验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的教材《数学》第三册,安排了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玩得开心了”、“做点事了”。这些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强,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最佳素材。比如在“我长高了”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把全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排队测量身高;另一部分学生分成两组来测量他们手臂的距离和长度。在适当的时候,这两个学生交换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团队成员的合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低年级的数学作业里有很多公式背诵、口算等练习,可以由伙伴一起完成。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的教材第65页第三题:“背7的乘法口诀”。为了达到记忆的目的,但又不枯燥,让学生分别配对密码,男生女生,搭档,一个人,全班配合,顺对,逆对,挑等值。把它变成一个“找朋友”的游戏。首先,给学生发一张事先写好的“便条”。纸条上写着:公式的前半部分和公式的后半部分。让学生找朋友。比如带“三七”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是三七,我朋友是谁?”同时举起音符。二十一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二十一,你的好朋友就是我。”同时举起音符。然后两个人同时念“3721”。这样,不仅枯燥的公式背诵变得生动,而且在完成作业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中很多公式和规则的推导都需要动手操作的帮助,最适合学生合作操作。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师生合作。比如,在比较教学分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分子相同的分数越大,分母越小”的概念,给学生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分别把纸的四分之一和一半折叠起来,然后让他们把折叠好的纸放在一起,看哪一张更大。很明显有一半的同学在互相拼大。让他们把纸条的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折叠起来,把折叠好的纸条放在一起,看哪一张更大。进而讨论了当分子相同的分数相对较大时,分母相对较小。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理解透彻,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中,分组开展各种竞赛也是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好方法。比如拼图比赛,组里的所有同学都要根据小组的整体意图设计自己的拼接方法,才能赢。

总之,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的竞争意识,更需要人们的合作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势在必行,而作为基础教育基础的小学教育更是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