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详解。
一年级教材第一册力求老少衔接,稳步推进。从高一下册开始的后续教材,顺序上要适当改革。根据这一设想,教材编者对初三上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精心安排,并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到教材的编写中。
二、基本结构
1.本教材组织成八个专题,围绕专题整合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见目录)。分别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我心中的秋天;仔细观察;灿烂的中国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维方式;献上我们的爱。每个题目的内涵丰富,为学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征,蕴含教育价值。
每组教材包括一篇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中国园林”。这些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本书共32篇,其中精读24篇,略读8篇。每组教学内容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标有“*”,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除了生词的认识和书写,教材还安排了与句子理解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差异,体现学生在习题选择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教材相机安排了“选择做题”(见73页);此外,教材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适当拓展视野(见第27页);考虑到学生刚刚开始一般意义上的练习,为了增加训练机会,教材在部分课后练习中增加了“小笔练习”一栏,试图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用笔练习来提高写作水平。
3.《中国园林》在栏目的安排上,对二年级教材有很大的继承。每个“语文园地”有五个栏目,口语交际、习题、我的发现、积累等四个栏目,与以往教材一致,属于固定内容,安排在每个“语文园地”中。第五栏属于移动栏,我们从“宽带网”、“展示台”、“趣味汉语”、“成语故事”中选择一个,放在具体的中华园中作为第五栏,在本教材中出现两次。需要说明的是“有趣的语言”和“成语故事”,这两个词在这套教材中都是第一次出现。《趣味语文》(见132页),学生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通过师生的课前准备,组织成一节课容量的“趣味语文活动”,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成语故事》(见第33页),结合本单元话题,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富积累,提升修养。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交流感受。他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素材,组织成一个班级容量的“成语故事阅读”活动,让学生加强积累,增强拓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在八组精读课文后,安排八篇精选阅读课文(参考目录)供学生延伸和扩展阅读。在教科书的末尾,有两个生词表和一个词汇表。生词表(1)全书,200字。生词表(二)要求写全书,300字。除了用精读来学习这些生词外,还有少量的单词被安排在“中华园”里。学生可以通过加减偏旁部首来学习生词(如82页的《读书认字》),也可以借助于相似事物的列举或单词的组合来学习生词(65页的《读书认字》和114页的词汇表所列单词均来自精读课文,一般不含生词)。同学们可以参考这个词汇表自由的复制和积累,但不要被它所限制。学生也可以用课内外学到的新单词积累单词。
5.朱茵。课文的精读,课文的略读,课文中生词的选取,只要学生还没有认识的,每次出现都要做注音。《中华园》中的引言、连接词、课后练习、资料袋、生词,在本书第一次出现时只是注音,在本书第二次出现后就不会注音了。学习伙伴的话,文章和作者的解释都不是注音。有些生词的发音会根据具体的语境发生变化,即轻声或溯音,教材上有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