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一堂小学必修的科学课?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科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玩耍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这种学习过程既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又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索,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想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激励,将学生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的内容普遍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五年级的科学“斜面”课,我先用自行车推台阶创设情境,因为这是学生经常做的一个活动,大家都讲了很多方法,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做。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推坡最好,最省力。虽然学生平时都是这么做的,但是不知道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个实验,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图。
再举个例子:我五年级上杠杆课的时候,发现学校旁边有个大水泥块,有300斤。我把它拿到大水泥块前,问学生怎么拆。同学们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在看考,有的直接推,水泥块纹丝不动。这时候我带着满腹疑惑的同学回教室做杠杆实验。下课后,我带着学生去了水泥块。这时候大家都以为用杠杆就能把它搬开,于是我从学校储藏室拿来两根铁棍,几个同学合力终于把水泥块搬离了马路。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问题情境,制造了悬念,然后通过学生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并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放手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理科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观察、理解和掌握的;还有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和网上查询自己去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比如我在教《沃土》的时候,把学生带到一片沃土上,让他们分组在土里挖东西,收集起来。20分钟后,我把他们带到一片薄地里,继续让他们挖,把挖到的东西收起来。最后,我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做一个对比分析,找出土壤肥沃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比较高,有些学生甚至收集石头和砖角。然后我安排学生课后用薄土在大玻璃瓶里养蚯蚓,每天喂一些菜叶,一周后带过来观察。起初,只有少数人这样做。后来听了他的介绍,大家都产生了兴趣。当他们渴望探索的时候,都开始养他们,经常交流经验。最后,当他们带他们去看时,他们发现他们都做得很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掌握书本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三,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理科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不是一个学生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由多个学生共同解决的,比如学生的实验,对某个问题的讨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探索科学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科学课上,我经常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学习降落伞,需要制作降落伞,需要老师和学生在充分准备好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实验中的注意点,然后让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最佳方案,最后让学生小组互相配合完成实验。这节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探索,达到了学习目标,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再比如,《声音传播》课程中有一个实验。当试图通过电话交谈时,需要两个人以上的合作。这个时候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然后安排组间活动。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明白了打电话的原理,又解决了打电话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们互相交流。上课比较积极,效果很好。
科学是在原有的通识课基础上的一门改进学科,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理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还要充分准备各种实验设备,构思各种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质疑,不轻易与人相左,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索、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想学起来、学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