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恭亿丰

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冷静,坐拥书屋。烟封纱窗香,风穿纸帐唱龙吟。

焦桐除了绿草,还有蔡勇。谁是午夜高楼里的朋友?朱天寺的钟声响起。

?——袁家固《读谱》

?(袁家谷,字树五,1872-1937)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5月27日,北京故宫保和殿内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经济考试。

被云南推荐参加特经考试的石屏人袁家谷,正在学习写作。他思路丰富,思路清晰,引经据典,成就了他著名的试探策略——“李周、农业、工业、商业,各有各的官论”;二、考策论——《恒·:外物流入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予之;今天,你要外物流入而不漏出,你的办法是什么?”

这是清廷举行的最高级别考试,也是中国科举的最后一次考试。

这种考试不同于传统的科举考试。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感受到国力的衰弱和人才的匮乏,终于下定决心以“经世致用”为要义,专门进行专门的经济科目考试。

袁家固以《国语·周瑜》一文为论据:“守川不如守民口。如果一条河流崩溃,它将伤害许多人。百姓也是喜欢的。”他以严谨的分析、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文字阐述国事,全面论述了农业、工业、商业在国际民生中的地位。他的著作如一股清泉,在数百名参加科研的人中脱颖而出。此外,他的文采和飘逸的书法引来阅卷大臣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一等功。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再次钦点胜利者,称赞袁家固是“无与伦比的国士”。他们对阅卷部长的眼光表示赞赏:袁家谷毫无问题地获得了一等奖。

袁家谷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心知肚明,但恐怕也没想到会获得这个荣誉。

他的生活将翻开新的一页。

在中国科举的末班车上,袁家谷结束了云南没有考第一的尴尬历史,这是云南人的骄傲。云贵总督魏为了表彰他,鼓励云南学子以他为榜样,亲笔题写了“大奎天下”的金匾,挂在昆明城南的聚奎楼。后来“状元楼”作为地名流传下来。提起它,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袁家谷。

石屏,袁家固的故乡,也是朝气蓬勃,异彩纷呈,文风浓厚。袁家固为文学大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后,袁家固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在浙江任进士兼公使,在云南任运盐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

但是,袁家谷的兴趣不是做官。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上,写了许多学术著作,在历史、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云南培养了大量有用的素材,创作了大量诗歌,成为云南地方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袁家谷为中国大、中、小学编写出版了大量新教材和参考书。这些教材兼收并蓄,既充分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许多国外教材的长处,因此受到全国学生的欢迎。袁家固在全国教科书编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家固一生著述颇丰,包括四百多部经学史著作和八百多首诗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袁家谷总是乐善好施。1911年,浙江发生洪水。他个人捐了八百两银子赈灾,在杭州办了一所孤儿院。

袁家固一生清廉,被誉为“清廉之人”。

他怀着对桑子的热爱,阅读了一系列经典和历史书籍,并写了一本书《典论》,这本书成为袁家固一生的重要著作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袁家固写了一本《云南大事记》,记录了云南4200多年的历史。对云南历史以来的政治得失、建制沿革、风俗变迁等研究极为详尽。

晚年,袁家固还编撰了《石屏县志》。这部县志被誉为“云南省县志之冠”,成为云南县志的典范,也是他留给家乡的珍贵礼物。

?1937年,侵华日军踏入中国,袁家谷急得病不起。他《想过要做一个国家的敌人》和《归罪日本海贼》还没有完成,就猝死了。

元恭走了,但风还活着。

石屏县异龙镇南正街22号是袁家固故居。故居为清代木结构建筑,朝东朝西。从故居前门进入是一条通道,中间是天井,左右是厢房。西南通道有一层,是袁家谷童年的书店。

故居于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屋经石屏政府修缮装饰,保持原有建筑风格,2018年底正式对游客开放。

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是学习的好地方。院子里的老柚子依然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又肥又圆的金柚挂在枝头,为游人熠熠生辉。桂花清香宜人,萦绕在井边,铺开绿叶;大厅两端有旧官帽椅,令人肃然起敬;鸽子在屋檐上飞翔,表现温柔;地上的方砖依然清晰,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游客们站在主厅里,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着元恭的巨幅照片,他们的崇敬在悠闲的向往中回归历史。

石屏被誉为“文学名邦”,这是真的。这个标题的原因是什么?袁家谷从小在远离京城的石屏长大,高中却中了状元。按常理,大儒遍地的中原是头奖的发源地,僻静的角落石屏是不会出现的。

但石屏恰好是云南唯一的冠军,这似乎太耐人寻味了。

其实袁家谷故居的青砖、青瓦、亭台、漆木,一直在诠释着游客心中的神秘。

石屏文风大盛,早在明朝就定下了基调。自洪武皇帝出兵云南以来,军民共建村落的伟大创举,就被人传诵着有源头活水的故事。

石屏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迎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田地里出现了水车和犁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收成,百姓的温饱问题在晶莹剔透的米粒中得到解决。

那些定居田地的拓荒者成了石屏人的祖先。他们和当地人一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石屏人几百年前就有优良的基因,加上中原的优秀文化,石屏人离不开高素质。所以“街上士多,狗多”这句话虽俗,但绝非空穴来风。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石屏从所谓地广人稀,逐渐变成了难以承受的局面。嘴太多了,原本丰富的食物不够了。有些人的财富观逐渐被现实打破,人们必须面对这种困境。

我们做什么呢

改变人们的想法,去一个老工厂是个好主意。那座山矿产资源丰富,挖锡矿是致富的最佳途径。

那个诱人的地方在吸引!为了生计,石屏人开始外出,有的家庭甚至人去楼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于是在个旧老厂的每一个山沟上,到处都是石屏人的足迹,每一个矿洞都被汗水浸透。一把铲子和一个篮子是他们赚钱的工具。

据石屏县志记载,清代和民国时期,石屏人口一直在下降,下降的人口多为青壮年。

石屏人并不满足于此,在思茅景洪一带也有石屏人的足迹,称为“西进”。去西部的历史甚至比去老厂的历史还要长。石屏人推骡赶马交易货物。他们带到西方的是瓷布,带回石屏的是茶盐。

这些商品的交易让石屏人尝到了甜头。往东走工厂,岩溪头,石屏人只是用马帮抬了一座城。

汗水终将有回报,这个回报是非常丰厚的。石屏人的期待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袁家谷的祖祖辈辈都是西进的成功范例。他们创办的“甘利珍”茶叶店,以质量守信为宗旨,在原溪头一线和石屏市颇有名气。

众所周知,名扬天下的普洱茶,是他们精心经营的结果,后人不敢乱说。

茶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更是人文的,袁家谷的祖祖辈辈功不可没。

一种文化精神的形成,首先要有物质铺垫。

袁家谷的前辈们已经赚取了丰厚的财产,而《周易》中名为“甘里珍”的茶,必然会有进一步的发展需求,那就是文化和教育。

袁家谷的父亲袁德阳一直恪守着祖训:好好读书,传宗接代,富不过三代,只有文化才能代代传承,所以一直对元恭很严格。

?袁家姑的母亲徐太傅夫人,从小读了很多诗书,早学了中庸和大学。她被赋予了让她儿子接受独特教育的权利。另外,袁家谷从小聪明。五岁时,她已经能背三字经、诗经、大学,已经“懂字意”了。

有着丰厚的家庭背景支持袁家谷读书,十几岁就去了昆明,师从著名教授,终于有了质的飞跃。

有了这些良好的土壤和先天的资质,袁家谷本人也是好学的,31岁成为高中的尖子生也是情理之中。

历史的影子,水和河,元恭的旧居,都是无声的,吸引着一双解读历史的眼睛。袁家谷结合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的字体,创造了“袁书法体”,在充满敬意的目光中呈现。

元恭《石屏县卧学堂诗录及随笔》...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元恭是一个谜。他的糗事一直在厅前厅后。他的书卷气并未散去,至今仍津津乐道于留下深刻文化印记的石屏传说。

元恭的老房子也模仿了一张印有纵横字谜的名片。要看懂这张名片,必须对石屏的历史和人文有很好的了解,这是揭开谜底的关键。

元恭逸风一直在堂前屋后,不曾散去,像一首耐读的诗。穿过厨房的炊烟和夕阳,曲径通幽。

确切地说:

一案,案头吟诗,墨染古今伴;

欣赏春秋风云路,动人诗人不在黄昏。

20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