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更有效地备课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1.认识这个班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上课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学生,深入分析学生的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素质发展。一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还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虑如何设计习题,既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又要有层次性,能照顾到全班。特别重要的是要想到这个班的那些学生学习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辅导和辅导。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好,才能实用,才能真正促进整个课堂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必须在课前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掌握了多少,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学,哪些需要教师指导。
3.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
了解学生心理是备课的切入点和关键。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偏见或误解,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和再创造,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
二要吃透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备课的时候要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当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重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在这个环节中,要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有多少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个知识点最关键。只有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做什么,才能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教学。
第三,我们必须做好困难的准备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要部分。备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一堂课,首先要保证重点内容在时间上有重点,紧紧围绕重点,以此为中心,辅以知识和实践,引导和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让他们心中有重点,重点突出,这样一堂课才有灵魂。
所谓难点,就是数学中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困难和优先事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意分析,认真研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准备路口。
也就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是很系统的,章节、例题、习题联系紧密。只有真正了解新旧知识的交汇点,才能整合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第五,做好怀疑的准备
就是学生容易混,容易出错。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实践能力,找出疑点,做好充分准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量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老师的引导就此打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把疑点说清楚。
六、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究的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新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为此,要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的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学习环节。备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老师永远不会代替学生自己能探究的东西;老师从不暗示学生能独立发现什么;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主动建构;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比如在讲授“比较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可以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第一个层次,我觉得我能解决,可以尝试独立简化。第二关,如果觉得难,可以打开教材自学。教材是怎么做出来的?第三个层次,如果自己努力后有困难,可以找别人帮忙。
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美统一,将教材的普遍性与本地区的特殊性和自身的教学风格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求,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六,写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记录启发、错误、鲜明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不仅要记录成功,也要记录失败:不仅要记住学生的意见,还要记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千变万化的方法,还要记录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撰写教学论文提供题材,为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针对学生目前的水平,找准自己最近的发展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科学地确定探究目标,灵活安排教学结构,采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数学知识领域,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魅力。只有不断努力,努力备课,才能教好每一课,跟上时代,不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