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王羲之更厉害的书法家,被誉为“书法之神”!你认识什么人吗?

如果阅读指南里把王羲之奉为“书圣”,那么书神是谁?东晋有成熟的楷书吗?1965年,郭沫若发表名篇《从王谢出土墓志铭看《兰亭序》的真伪》。郭沫若从王谢家的几篇墓志中怀疑东晋没有成熟的楷书,但对《兰亭序》的存在提出质疑。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讨论,至今仍有影响。从文体上看,《兰亭序》确实不像王羲之的笔迹。郭沫若怀疑《兰亭序》是否正确,但从考古证据来看,晋代王行芝和谢鲲的墓志铭确实有点孤注一掷的嫌疑。公元65438年至0998年,在南京东郊王、谢两家墓前发现了东晋名臣的墓志。有人继续纠缠,东晋有成熟的草书和楷书吗?首先,让我们看看高松的墓志铭。他死于公元366年,王羲之死于公元361年。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王羲之和高松是同一个朝代的朝臣,他们很可能互相认识。高松墓志铭上的楷书真的不是成熟的楷书,其风格更接近王羲之的伯母帖。这篇墓志铭的书法风格很重,带有书法的痕迹。但是,这并不足以决定楷书在东晋的流行。魏晋南北朝是书法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有篆书、隶书、曹彰、今草,还有起源于五湖十六国的柏菲、渭北楷书,以及代表六朝演义的魏晋小楷。光是金代一百五十五年,金代的两个书法家就能组成一个团队,传播中国书法的整个历史。可见东晋已有成熟的范文,郭沫若文章中的观点明显有误。翻看春华亭帖,可以找到钟繇的楷书和晋代的楷书。网上一个关于康生书法的帖子很有意思:比目鱼同志:说到书法,我在脚趾间夹了一根棍子,比郭沫若写的还好。康生。他书法的稿纸单位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办公厅”。第二行连续重复六次,但没有一次重复。这幅康生的书法非常漂亮,而且是一封古雅的曹彰书信。有人说这是对康生书法的恶搞,纯属搞笑帖。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知道郭沫若懂不懂书法。但从书法的角度来说,他的书法在民国知识分子中确实很普通,无论是金石学还是碑学。郭沫若的《兰亭序》被指有政治目的。但从整篇文章的证据来看,他要么对书法史一知半解,要么就是在装糊涂装懂。中国楷书起源于东汉,第一个成熟的楷书是钟繇。至今,钟繇的书迹被称为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是指:申报表、合节表(也叫荣禄表)、调整表、部队表、推荐季节表;“六帖”指的是:墓田兵佗帖(以下简称兵佗帖)、韩雪帖、昨日赈返帖(以下简称返帖)、白起帖、常苦帖、长风帖;“三碑”指的是:韩懿莹的百石史碑(简称“义英碑”)、魏尚尚的荣誉碑、禅宗纪念碑。钟友的书迹都是雕版印刷,真假不太靠谱。三座纪念碑没有明确的付款方式。宋代诗人张在碑文中说,《遗英碑》是汉末钟太尉所作。此碑竖立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估计当时钟繇才三岁,不可能写这个碑。另外两个碑也很牵强,没有留下确凿的证据。六帖中,除了何杰标是近代著名书法家王壮鸿留下的墨迹和图画外,申报单、帖的回报、兵社帖、生命表等都是王羲之父子的摹本。但是文案的好坏取决于文案是谁。如果把帖子刻上去再翻过来,字体风格就认不出来了。《申报单》(潘本)是钟繇的一篇著名的小楷帖,传说是仿王羲之的。申报单全贴十八行。前九行古雅古朴,后九行相对帅气温柔。笔者曾将此贴与王右军洛神赋对比,发现确实是王羲之所写。钟繇的小楷《白骑帖》古雅厚重,折点处有唐凯式斜肩,部分横笔属于延笔,更接近王献之的风格。帖子中的“新娘”二字与王献之“新娘地黄贴”中的“新娘”二字似乎是同一个人写的。本文不想争论钟繇的谬误。从钟友名下的书帖来看,钟友的小楷确实是成熟的楷书。据说钟繇的小楷《力生命表》也是临摹王羲之的。王羲之写小楷很难,钟繇写小楷更难。当临时写手掌握了王羲之的用笔习惯,进入钟繇小楷就会非常容易。王羲之的小楷风格多变,这种变化不是无源之水。王羲之的小楷,基本可以在他的笔法和习惯中找到源头。比如王羲之的《洛神赋》,用笔风格接近“申报单”。潘本的《宣石表》用笔干净利落。没有唐凯横划时的挫折,也没有他横划时重回巅峰的动作。在接笔处重回巅峰的动作不是挫折形成的,所以接笔处也很干净。魏晋时期,小楷的文风很干净,基本都是起笔和落笔。欧阳询在唐凯的收笔基本保持了魏晋风度,但褚遂良之后的书法家都很丑。颜真卿和刘公权开始收笔的时候都长了一个大黑疙瘩,基本上是用笔的“坏习惯”。王羲之《乐论》和《易小楷》的写法都是从李名表演变而来的。《乐毅论》与李明彪在笔法上有继承关系。不临摹李明彪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基本上不可能进入《乐毅论》的境界。王羲之在临摹钟繇法帖的过程中,继承了用笔书写的方法,但形成的书风有自己的发展。钟繇(151-230),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卒于三国太和,享年80岁。正式出师,人称“钟太傅”。钟繇的工笔书法受曹、蔡邕、等人的影响,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尤以隶书和楷书见长。钟繇的书就像在大海中飞翔,在天空中舞鹤和游泳。后人评价他为奇品,八分入奇品。赵虎和钟繇的书法都师从刘德盛,被称为“胡飞钟繇”。刘德盛是中邮的一名行书老师。刘德盛(生卒年不详),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桓、灵时期著名书法家。汉字“行书”鼻祖,他创造了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德胜的书法方法虽然属于草根创作,但他的书法优美、婉约、婉约,力求质朴。他的笔触粗疏,从侧面避开圆圈,书卷密密麻麻,如行云流水,十分灵动,被后人列为“奇葩”。他的行书在当代世界独树一帜,却没有代代相传的痕迹。张淮在《杜安》一书中说:“书法家是刘德盛创造的,就是官书的小虚妄。”东西简单通俗,所以叫行书。"他说,"德胜" "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使运行草。虽然是草造的,但也很美很浪漫,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列刘德盛的行书很精彩。明代沈璐的《藏书》说:“德萧声边楷法,谓之草书。真的就是真的,草的就是草。“回到钟繇的源头,曹和蔡邕都是隶书,而是行书的创始人。如果说行书是真书的小赝品,在真书(楷书)出现之前,我们就从笔法上推测钟繇的楷书来自隶书和行书,那么从字体结构上来说,一定是来自刘德盛的行书。换句话说,钟繇的楷书是以刘德盛的行书为基础,经过筛选提炼而成的。没有刘德盛的行书,就没有钟繇的楷书。我们也可以说,钟友的小楷不是无源之水。在创作楷书的过程中,他大概借鉴了赵虎的一些行书。还有一种说法是楷书是王慈忠发明的。王慈中对这种开字母的方法感到尴尬,于是引申为八字,所以数字是八。南齐名臣小说王慈中当灵帝是八分官。王慈中的“发明楷书”说,其实是隶书的另一种说法。楷书还有隶书、真书等名称,名称不同,实际不同。钟繇的书法理论在书法史上影响最大。钟繇的书论,在书屋秦汉魏的精美书法中也有记载:“作者天之用,地之美,非比寻常。"刘熙载在《艺文志·书纲》中也说:"钟繇书法说:"手书必有装订;流美的也是人。”生活在汉末的钟繇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以天地、天道论书法艺术。他把书法艺术中的自然精神和他对自然奥秘的理解运用到书法创作中,从而达到出神入化、赋有自然精神的境界。钟繇的楷书,自然清丽,质朴纯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钟繇的时代,玄学时代尚未到来,本土道教和道教文化处于成熟发酵期。他用道家思想指导书法的创作和创作,将书法与自然进行对比,渗透出书法的魅力。钟繇在运用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指导书法创作方面贡献良多。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交替,整体布局严谨细致,在历代评点中成就斐然。梁武帝写了《钟繇书法十二思》,称赞钟繇书法“精巧玲珑,几乎如机”。南朝书法家于建武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以上”,说“钟为第一,匠为第二,许昌碑妙,穷极。”张淮甚至将钟书列为“奇迹产品”。钟友说书法创作是“非凡”的。钟繇书法思想的成熟之早,可以赶上巫术的时代,与西周陈骁丁可、大丁羽的金文相媲美。钟繇在书法艺术中对自然美的追求,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钟繇书法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书法用字分类理论。南宋杨信《古能书摘名》载:“钟书有三体:金石之书最奇;第二,章程,书记,小学老师;三次,我写了一本书,那些互相听说的人也。三大法则都是世界上的善。钟繇的三体是:碑文、章程、品行。所谓“金石之书”,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书写石碑所用的字体。这种字体的使用分类类似于英文中的大写字母,以示书写的庄重和严肃。在汉魏时期,人们在石头上的铭文是用篆书和隶书写的。从现存的石碑来看,大部分都是用篆书和隶书来书写文字,当然也有个别的,比如元安碑,都是篆书。钟繇正处于书写变革时期,所有的书法字体都在发生变化。钟繇的“铭文书”应该是指一种隶书。魏衡在《旧体书》中也指出,《金石书》即所谓“八分”。《西平石经》、《上尊邹昊》和《禅桌》是碑刻书籍中的代表作品。到了后世,铭文之书也演变成了《天坛碑》、《高句丽郝王碑》等特殊字体。”章程”,即书写政治文件、奏章等字体,也是实书,又称真书。唐代张淮的《述端》说:“人们习惯于写章或法令,这也叫章程”。从钟繇的所有作品来看,这种文体写的内容多为奏折,如《和节表》、《申告表》等。楷书是由韩立和行书演变而来的,钟繇写给皇帝的所有表格和章节都是由这个书写的。说明这种民间流行的书法风格在钟繇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成为一种“法定字体”,无疑凸显了“官书”的法律价值。”行书”又叫“行书”,即行书。人们平时私下写信用的字体,被杨欣解释为“相闻之人”。钟繇和* * *用的是同一种方法,其适用范围主要是书信,南齐书法家用的是“行书”作为解释。行书介于隶书和隶书之间,钟繇的《和楷表》和《辑志表》是行书的代表作。钟繇死于公元230年,距司马燕建立的西晋三十五年。距离王羲之去世361年,还有131年;王献之于公元386年去世,距今已有156年。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东晋,没有成熟的楷书理论,比钟繇的小楷成熟至少晚了二百年。洛阳有一个千唐墓志,这里有几千个墓志,时间跨度从北魏到隋唐。不知道郭沫若有没有看过《千唐墓志铭》。如果不是,他应该去过Xi的碑林博物馆。在Xi安的碑林中,还有《千唐墓志铭》,这是Xi安碑林中的北魏墓志铭。墓志铭属于碑志书的一种。北方以洛阳和安为中心的墓志多为魏碑,也有大量隶书墓志。隋唐以后,有了楷书的墓志铭,甚至有了行书的墓志铭。从整体上看,墓志铭风格滞后于书法史上个人风格的形成。墓志铭上的文字受到了钟繇“字体三体分类说”的影响。为了表示对墓主人的尊重,书写时尽可能使用庄重的字体,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伦理的一种表现。所以郭沫若用碑文字体来否定东晋没有成熟的楷书,必然会在理论上得出错误的结论。回顾钟繇的历史地位,如果把王羲之视为“书圣”,那么钟繇无疑是“书神”。梁武帝评价钟繇和王羲之时,尊钟抑王是有道理的。作为现代人,我们离王羲之很远,离钟繇更远。看来,梁武帝是唯一一个能够真正理解钟友的人!作者:汪永贵老师相关文章:写欧凯应该用什么样的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