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1)知识教学要点:
1.学习“唐、群、灰、赶、英、龟、衣、璧、鼓”九个新字,能够正确读出读音,认识字形,理解这些新字组成的新字。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区分“欢迎上来”、“赶上来”、“游过来”等三个词的含义及其所在的句子。
3.理解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以及句子中的动词如“垂”、“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训练要点:
1.通过看图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和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新单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课堂上的单词训练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专家,是农作物的好朋友,教育学生保护青蛙。
(三)注重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是杂乱无章的。让学生区分并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谈论蝌蚪如何长成青蛙。课后可以在池塘边仔细观察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如何变化的,也可以把蝌蚪带进教室。视频也可以用来直观教学。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关键点:
1.学会创造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文字内容。
(2)困难:
1.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理解“面朝上”、“赶上”和“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了解青蛙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情绪和身体的变化。
4.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方法。
(3)疑惑:理解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妈妈。
(4)解决方法:通过阅读鲤鱼妈妈描写青蛙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明白乌龟和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部位的特征来判断,也就是说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深入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可以理解小蝌蚪渴望找到妈妈,所以把乌龟误认为妈妈。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四,学生活动设计
1.配合课堂教学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重点和难点。
2.学习生词时,请学生到前面来指导学习和理解。
3.以不同的角色情绪化地朗读课文,戴上头套在讲台前表演。
4.排列无序小青蛙不同生命阶段的卡片,进行言语训练。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步骤
明确的目标:
1.把本课应该掌握的单词、词语、句子训练到位。
2.进行阅读训练和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开展青蛙保护教育。
(2)整体感知:
1.显示整个分布图。学生从左向右看,思考:这节课讲了什么?
2.第一遍读课文,正确读出发音,结合图片,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三)重点和难点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类
(一)引入话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蝌蚪吗?它看起来像什么?(投影显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么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了这一课就知道了。(板书题目)
(2)看图理解意思:
1.展示挂图。学生从左向右看,思考:这些图片告诉我们什么?
2.用投影显示出来。看图说:图上是谁在做什么?
看第一张图,重点看蝌蚪长什么样。
看第二张图。小蝌蚪遇到了谁?你会说什么?它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观察第二张图,自己观察三四张图片,自由谈论图片的含义,适当想象,老师会引导。
(C)借助拼音,结合图片,第一遍读课文,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1.借助拼音理解生词,标注自然段落,在课文中用“_ _”画生词,练习正确朗读和发音。
2.在理解生词的基础上,用拼音读课文,把每一句话都读透。
3.检查自读的效果,逐段点名读课文,读生词。其余的学生注意认真听讲。看完后师生讨论评价,注意引导下面几个字的发音:“唐”、“应”、“上”是后鼻的元音,你要读对。
组:读qún,不要读错成Qí n。
注意:读bǔ,而不是pǔ.
尚:轻声念尚,尚。
4.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结合图片阅读第一段:
1,看第一段,看第一张图问:
(1)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阅读。
(3)自由阅读第一段,告诉我你能读懂哪些单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关键词: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集在一起,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说是“人群、建筑物”。
对“荡秋千”、“开心”、“游来游去”等词的理解,要对照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好是观察物体或视频。在朗读中,我意识到这里的“荡”就是荡的意思,比如“牛在荡尾巴”。
开心,游来游去可以说明小蝌蚪很开心。在水中自由地游泳。
2.指导朗读第一段,读的时候语气要有趣愉快。
3.课后投射练习2中的(1)题,口头填空,一起读句子。
(1)_ _ _ _ _ _ _ _有_ _ _ _ _只蝌蚪,大的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只
正确答案:池塘里的一群人头黑灰灰的,其乐融融。
(5)作业:带着感情读第一段。
第二节课
(1)阅读第二段,图文并茂。
1.展示第二张图,问:几天后蝌蚪怎么样了?结合课文谈一谈。
2.继续观察:蝌蚪遇到了谁?它会说什么?你会怎么想?然后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回答。
理解这一段,重点是“长出两条后腿”、“捕食”、“面朝上”以及鲤鱼妈妈提到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
(1)找出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捕捉食物。
(3)打招呼:积极主动上前的叫“迎”,在这里是礼貌的意思,也表示鲤鱼迎面而来。
3、引导阅读:要读出孩子提问时无辜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一种慈祥长者的口吻。
过渡: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找到妈妈了吗?
(2)阅读理解第三段。
1.试谈通过学习第二段来学习第三段。首先试着解释一下意思,然后对比图片和文字。读第三段,告诉我你理解了哪些单词和句子。最后分组讨论,交换意见。
2.体验:“追上”说明蝌蚪和乌龟是同向移动的,也说明蝌蚪在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
3.解惑:为什么蝌蚪把乌龟错当成妈妈了?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点就明白了。主要原因是蝌蚪没有完全理解妈妈的特点。
4.延伸:我们一般看事情都是全面的,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不然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第三段的阅读。我们要读懂蝌蚪找妈妈的焦急心情,和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3)学会理解第四段和第五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读第四、五段,你学到了什么?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他们的母亲是谁?
2.分析关键词:比较“游过去”和“仰起”与“追上”的区别,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快乐心情。说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的,小蝌蚪也不急着追。也说明小蝌蚪认出了青蛙是他的妈妈,对妈妈的样子有了全面的了解,相信他不会认错,所以不着急。
3.引导学生思考蝌蚪是如何认出妈妈的。回过头来看,鲤鱼和乌龟介绍的特征和蛙妈妈的长相是一致的。这一次,小蝌蚪什么都知道了,于是他找到了妈妈。
4.这两段主要讲什么?(多问多想)
5.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课文,体验自己的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扩大。学习第五段你学到了什么?(青蛙保护教育)
(4)练习巩固:
投影显示练习:
1.两个_ _ _ _ _ _ _ _ _首先出现在蝌蚪身上。过了几天,两个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有四条腿,_ _ _ _ _ _ _张嘴,_ _ _ _ _ _一双大眼睛,长满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正确答案:宽,鼓鼓的,绿衣服,白肚皮。
(5)作业:带着感情阅读全文。
(6)黑板设计:
长出后腿、四条腿和一张大嘴巴。
长前腿,头顶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缩短→没绿衣服,肚子白。
第三类
(1)看图,读全文,总结课文。
1,把已经乱序的青蛙不同生命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拿出来,依次排列,小声说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2.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角色阅读课文。
(2)分析生词,记忆字形,构词,指导写作;
1.让学生在黑板前指导他们学习新单词。
2.注意指导下面生词的学习。
唐:左右结构,画13,画8右边要突出,画10上下要突出。
应:与“刘”字相比,半括结构要读清楚,不要写“撇号”。龟:* * * * 7画,底是“”不是“电”。
尚:* * * * 14绘画,底部用“衣服”代替“”
鼓:13画,第九笔为“一”,右为“枝”,非“一”、“父”。这一课的意思是“胀”。
绿松石:绿松石。比比:第四笔是“提”
(3)指导学生戴上头饰表演本课的小故事。
(4)转让:
1,完成单词的抄写。
2.大声朗读课文。
3.观察蝌蚪如何在实践中变成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