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广东祭祀习俗文化信息

广东人的风俗

在广东四大族群中,广府族群是岭南最早的居民,是由古越人和南下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他们说粤语,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粤中、粤西地区。广州凭借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19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南商品交易中心。这种独特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群体心态、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

旧《春节风俗歌》唱道:“腊月二十三,衣服晒洗;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屋边缘;腊月二十五,扫屋除尘;腊月二十六,打扫畜舍;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为一;腊月二十八,擦家具;腊月二十九,污垢全除。”从腊月二十三谢灶的那一天开始,广州就被称为“入年关”,每天的活动安排得很紧。上面这首民歌反映了郊区和农村的情况。城里有二十三个谢灶,二十四个煎,二十五个蒸糕,二十六个打扫屋子,二十七个洗,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个贴,三十年。

迎春花市是广州春节习俗的最大特色。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夜逛花市买花,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大多数家庭会买一朵桃花、一盆金桔、两朵水仙花和一束菊花、牡丹、唐菖蒲和银柳。

至于小吃,以前是家家必有煎饺和油角,但近年来已经被中式糖果和高档小吃取代。另外,广州人喜欢蒸糕,主要有萝卜糕、芋头糕、菱角糕等。饼分为九层,称为“九层饼”,象征着“春节步步高升”。

娱乐方面,人们还有舞狮庆祝的习惯。狮子在街上跳舞。谁要是想招徕这个吉祥兽,就是在门上挂“绿”字,内含“利”(红包),从18元到18O元不等,就是为了取个好签。

在人际交往中,“利”是必须的。亲朋好友见面,大人要给孩子“让利”,尤其是市民。他们很讲究给他们“双封”。里面包多少纸钱没关系,但是没有“利”是不礼貌的,所以春节去广州拜年,要多带红包!

“人人节”也是广州春节的一项活动。早在五代南汉时期,广州芳村居民就有种植花木的习惯。自宋代以来,各种奇花异草被更广泛地引进。到了清代,芳村花田里的香花和香果,已经发展到1000多个品种。清朝有个叫沈福南的书生,自称“文盲”。然而到了广州,他却眼花缭乱。“十个人里只有六七个知道。”。自清中叶以来,华帝建立了30多个大大小小的园林。著名的园林有柳巷、醉关、任翔、方群、新长椿、玉香浦、崔林和和记。每逢节日生日会,各大名园都要布置花局,供人观赏。一些领导人还邀请学者唱诗和对联,以帮助他们享受生活。他们还成立了诗社和画园,如“华天”、“杏林”、“娄海诗社”,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书画社。任翔园的主人还请来了光绪年间的举人梁修,为园中的花吟诵了一个主题,并在花木前题了一本书。后来他编了一部集成的书,成了著名的《花花诗话》,在世界上发表,一时成名。

从此,更多的人去了花苑赏花,赏园。尤其是正月初七的“人节”,游客较多,在游览中会选出“人节女王”负责当天的事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环游世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