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里咨询愤怒有什么特点?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校适应问题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来说,校园的自然环境,老师同学的人际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这些都对新生的心理适应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一些心理发展较快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接受过学校准备教育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有些孩子会出现适应不良。这种失调主要表现在: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整,就能逐渐适应,少数同学可能会持续几个月。通常,性格内向、胆小、谨慎、急躁、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适应不良。

学习问题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随着学生学习竞争的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学校、老师、家长对成绩的过分关注,给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压力。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比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高出60%,很多家长还给孩子“小灶”,导致学生晚上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大多数城市,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再加上现有的教学内容比较难,使得学生的自立能力变差。在如此沉重的压力下,学生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视力会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嗜睡,失眠,头热脚冷。心理上,会出现抑郁、易怒、缺乏自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等现象。

厌学和旷课

根据调查,5%-65%的小学生厌学。这些小学生主要是缺乏学习兴趣,学习难度大,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缺乏迎头赶上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他们要么上课东张西望,走神;或者偷偷看动画书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上课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逃学,吊儿郎当。一些农村孩子厌学,靠父母养活。他们干脆辍学去帮父母打工做生意。还有一些尖子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别人超越自己或者没有达到目标,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关系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有与人交流的需求。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人们可以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同时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知心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正常的交往,人的依恋得不到满足,内心的苦闷得不到发泄和消除,就会影响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害。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接触的大多是成年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往往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繁荣”中。所以学生普遍具有任性、固执、依赖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群体时,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仍然以自己为中心与他人交流,因此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理解他人。不会克服困难,不想克服困难,缺乏自信,以至于小学生不会也不会正常与人交往。在和别人的接触中,往往有太多的恐惧和太多的防范心理,结果就是封闭自己。而且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和公平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爱。如果老师不能热情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反而会进行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产生压抑感,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师生关系冷漠。这种以学生失败告终的交往,也会在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迁移和泛化,加剧人际交往的焦虑。

(5)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行动缺乏目的性和一致性。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承受不了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面对挫折,随波逐流。中国的父母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安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甚至溺爱他们。结果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一旦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习惯化、稳定化,即使挫折状态在某种情境下发生变化,他们的行为仍然以习惯性的适应方式出现。这样一来,消极的挫折适应就转化成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长期的耐心教育。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对个体身心造成障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和自我放弃。问题行为按性质可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人行为对组织纪律和一般社会生活准则的违反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往往是由于不适当的需求、好奇、好动、诱惑、恐惧、经验不足、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品德不良的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违反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于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人格特征造成的,所以表现出规律性、倾向性、意向性的特点。

(7)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极其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8)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的特点,他们一直无法独立生活,所以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爱下。所以他们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首先是对环境的依赖。比如天气变化,不知道怎么加减衣服,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提醒,否则容易感冒。其次,表现出一种自责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普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恐惧。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他人爱的焦虑。当学生感到被父母、老师和朋友抛弃时,他们往往会形成自责的倾向。比如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过于严厉和专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感受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产生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爱的欲望过于强烈的时候,一点点错误都会让小学生觉得自己不再被爱。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依赖性。

(9)害怕考试怯场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一些小学生在考试时处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当面对决定他们未来的入学考试时,大多数人都感到紧张和压力。他们渴望成功,又担心失败。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但一旦不及格,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对下一次考试的担忧。他们总是害怕自己考不好,甚至到了考场就心烦意乱,浑身发抖。本该回答的问题,在他们脑子里没有印象,乱了套。严重时会出现异常的生理反应,无法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下去,会造成他的心理变态,性格古怪,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孩子身体发育先天不足,外貌差或残疾,智力低,无法很好地学习和生活。他们常常自卑,别人也用不同的眼光看他们,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和成人一样,小学生也有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其中,有胆气和抑郁的学生对不良刺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就老师批评而言,对我们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极大的打击。比如辽源一个小学生因为老师批评服毒自杀,很可能和那个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

儿童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已经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大脑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儿童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由于他们的心理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环境。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发展。

1,父母溺爱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已经实施了20多年,这使得我们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些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不想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波。即使当他们的孩子犯错时,他们的父母也不会说“不”。久而久之,他们的孩子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他们进入学校,走出去走向社会与人交流,遇到挫折,他们无法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不当。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从来不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成员,认为孩子只能听话、顺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过于严厉、粗鲁和专制。在其他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孩子要求过高,期望过高,保护过度,溺爱过度。他们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女儿成功,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他们精通琴棋书画,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一旦犯错,就会冷嘲热讽,粘在一起。父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压制了孩子的独立性。此外,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加剧隔阂,使孩子形成抗拒、怀疑、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它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孩子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离异父母,有的不想要孩子,有的听从法院判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心理。更有甚者,他们在学龄就仇视社会,羡慕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在经常发生矛盾的家庭中,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矛盾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神经和心理上的病理。

(三)学校因素

1,学习负担太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因为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成绩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时和题海战术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这种情况使小学生疲于应对,极度紧张,导致他们过度用脑,皮质功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有些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小学,小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热情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会批评,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冷漠。这种以学生失败告终的交往也会迁移和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焦虑。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们国家对待心理学是不公平的。80年代初,我国恢复了部分高校的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虽然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走进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为数不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学家也是小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

(四)社会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小学生虽然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都在向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使小学生不得不感受到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感到迷茫和困惑,产生迷茫的心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没有得到净化的条件下,新旧体制的存在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些人的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并非洪水猛兽。既然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就一定会找到防止和纠正它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必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只有少数学生真正患有精神疾病,但我们发现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有必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包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精神分析的最大区别在于,精神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当作有需要矫正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假设小学生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而是假设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发展,个别学生确实存在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的心理问题。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个学生的一切。如果我们宽大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假设班里有好的、中的、差的,就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他们。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与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老师以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应该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有问题,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提问。

保密性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老师必须保守秘密。谈话记录和心理测试资料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教师。学生的个案资料不能随意使用,保密有时间限制。

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可持续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计划,这一点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紧急任务,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着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咨询。团体辅导利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是塑造班级的良好氛围和良好行为,激发团体进步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集体心理内化的。因此,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团体辅导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是针对个别学生或群体的,也接受学生主动咨询。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要专业化,教师要经过岗位培训。心理咨询室应有专职教师负责和专项工作计划,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和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布置除了要满足心理咨询的要求外,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就喜欢,仿佛进了社团一样开心。心理咨询室的名字可以童趣一点,比如可以叫“金苹果”俱乐部。

案例教育。小学生案例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咨询的补充和深入。案例的对象要有典型性,可以是智力优秀的学生、智力批判的学生、模范生、问题多的学生。作为案例的对象,学生可以让自己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是根据研究的需要。案例教育一般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学校接触很多老师,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案例教育,以负责人为主体,几个老师观察研究同一个对象。案例教育一定要详细记录,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也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案例材料。原则上,学生的案例研究在学生在校期间不开放。

测试和校正。通过问卷和试卷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群体的现状,进而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应由心理学家专门设计,一般不推荐自行设计的心理问卷。测试的数据仅供参考,不能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用数据来表达。通过测试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俱乐部活动、案例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本课程分为心理健康与健康科普和实训操作两部分。前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提问、人际交往训练等。,从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该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相关,有的甚至表现出并延续家庭问题。因此,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原因,制定和实施辅导和矫正计划。

家长对小学生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呵护。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的心灵需要更多的关爱,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家长的义务。比如一个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他希望别人能安慰他,劝他。但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又会被家长批评,孩子肯定会觉得委屈。所以老师和家长要默契配合。当一方扮演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扮演说服的角色。两面夹击是绝对不行的。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听听孩子们的声音。父母往往习惯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就是老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较少,说出心里话的机会就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畅所欲言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家长要多关注,鼓励孩子多说话。父母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应该与他们的孩子进行有益的思想交流。一些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忙碌的爸爸每周至少和孩子一起吃饭3-4次。饭桌上的话题往往很轻松,父母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是最美好最温暖的时候。

宽容和克制都很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没有共识。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是过于宽大或过于严厉。家长要平等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给孩子必要的约束。太宽容导致溺爱,太严厉导致小爱。父母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在训斥中养成。父母及时的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表扬孩子和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构成矛盾。孩子快乐幸福生活的基础,始于鼓励和表扬。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家长没有系统的教育孩子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偏差,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态,小学生家长需要接受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比如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与孩子教育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尽量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让小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应谨慎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本家庭的宁静,让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很多孩子开始心理扭曲。做父母的,在夫妻关系不和谐的时候,不要为了未成年的孩子而跟风,轻易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离婚前也要多为孩子着想。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处于发育期。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应该采取自己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控的良好心理素质,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社会接触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直接引导下,努力克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2.小学生应该学会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几种常用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看书、睡觉等方式来调节和放松。(2)与人交谈。要让小学生知道自己有问题,学会求助,可以在学校找老师、心理咨询师倾诉;可以和家里的长辈、亲戚、朋友倾诉;社会上也可以有人倾诉,比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你可以随时和人交谈,学会和人交谈一辈子。(3)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和自己对话,用文字描述自己内心的轨迹,这对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并得到他们的允许来发表日记。小学生不用太担心自己内心的秘密被别人知道。他们应该学会坦诚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3.小学生要善于寻求帮助,寻求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应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和困惑,我们应该寻求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找老师,亲戚朋友说。求助的过程也是自救的过程。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一次的方式,还有自己更多的经验。心理咨询也是可以采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在这个富裕的社会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是可以完全改变和提高的。

(一)学校适应问题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同学的人际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和校规校纪的约束,这些都对新孩子的心理适应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有些孩子会出现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旷课和厌学

根据调查,5%-65%的小学生厌学。这些小学生主要是缺乏学习兴趣,导致长期落后,缺乏迎头赶上的勇气和毅力。老师没能及时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他们要么在教室里东张西望,情绪激动;或者偷偷看动漫书或者玩玩具,或者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或者逃学。还有一些尖子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者达不到目标,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接触的大多是成年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繁华”环境中。所以学生普遍具有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进入新群体后,在群体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仍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流,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理解;无法克服困难,缺乏自信;过多的恐惧和过多的防御心理出现在交往中,结果就是封闭自己,导致人际交往焦虑。

过度依赖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一次又一次地向父母求助。当你得到帮助时,你会有一种依赖感。如此恶性循环,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独生子女缺乏玩伴,在班集体中表现出自私和缺乏合作精神。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家庭都是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却没有朋友。由于缺乏交流活动,在班级小组中,几个有能力的同学往往不能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于严厉。他们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出了家门就像鸟儿一样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肆意发泄自己的放纵。

小学生能力普遍提高,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普遍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高,但个别小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在课堂上非常积极地举手。只要老师不让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说话吵闹,甚至让他无法上课。他真正的意思不是找老师麻烦,而是希望老师关注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