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题: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引入兴趣,唤醒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活动特点,在课堂教学之初,利用实物、图片、游戏活动、幻灯片、视频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观场景导入教学,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好奇心。比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内容时,作者做了如下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兄弟姐妹。你想知道是谁吗?”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驱使学生互相回答。在让学生们猜测之后,作者拿出了一个由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组成的“小机器人”。此时的学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做了铺垫,真正唤醒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天真、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如小组竞赛、观看动画故事、动手操作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专心听老师的解题技巧。实践证明,新课程的成功引入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加强训练,培养兴趣
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加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关键。教师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将书面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圆柱侧面积”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罐,把贴在外面的标签纸剪下来,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有的同学把它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有同学用对角线切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同学把又高又细的圆罐沿高度切开,展开成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圆柱体的边可以展开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等于圆柱体底的周长,它们的宽(或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度相等时,侧面展开为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的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部面积的周长乘以高度。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圆柱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发展了空间概念,进一步激发了发散思维,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兴趣。
第四,生活指导,保持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和挑战性。“可见,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一项紧迫任务。
比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操作,从中得到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教室里的黑板、课桌、粉笔盒,以及生活中的树叶纹理、建筑设计是否是对称图形,并通过实际比较,找到周围对称的图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比较,有效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懂得生活中充满学习的道理。
总之,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感悟道理,通过情景创设、强化训练、生活指导,有效保持学习兴趣,逐步巩固形成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质,有效促进数学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