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自主学习,动机第一

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曾说过: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因为兴趣可以引发需求和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比如在“称大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阅读课文,自己感受课文的内容。我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借助课件再现了曹冲形象召唤的过程,直观地了解了曹冲以船为代理的才能,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曹冲来到了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能想出一个更好的衡量形象的方法吗?要不要学曹冲,想出一个金点子,给笼子里的老鼠称重?我在提问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一课是“乌鸦喝水”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能不能帮小乌鸦想个更好的办法?乌鸦可以通过把石头放在瓶子里喝水。石头把水淹没了怎么办?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扩展了课文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热情。

但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时,我适当下放权力,但权力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实行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在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给予有力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教美丽小兴安岭的时候,我通过创设情境,在黑板上挂一张中国的地形图,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森林在中国的分布区域,以及小兴安岭的具体位置。然后一年四季都在玩一个小兴安岭风景的VCD。学生欣赏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但是在让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是让学生有主动去寻求,而不是放任自流。

第二,启发学习,训练思维

史迪威曾经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教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自主地掌握它们。因此,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我在教凡卡,指导凡卡读信的时候,就设计的很恰当:你读完凡卡的信有什么感受?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阐述自己的经历,然后,我抓住学生此刻的心情,问:凡卡感觉怎么样?凡卡受了这么多苦。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为什么凡卡想死?为什么凡卡不想留在莫斯科而是想回家?凡卡想家想家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通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凡卡的苦难,引导学生对凡卡产生困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但是,并不是很多设计题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太简单的问题起不到作用,反而会有负面影响。学生不能过分依赖课本,只想从书中寻求答案。开发学生的大脑智慧,最好设计具有智力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教完潜水,我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然后让他们说: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从孩子的性格角度谈感受;有的从开玩笑的利弊谈感受;有的从船长的机智谈感受;有的是从个人读书经历谈的(这点值得称道)。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趁机让学生写读书心得,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所理解的道理。然后,我在学习园里贴出同学们的经历,分享学习成果。从这一课,我明白了课堂教学要能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启发的内容要有智性挑战和人文性。

三,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提问的同时,我尽量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答案是多样化的,不是唯一的。比如我在教初中语文《多美的一个夏夜》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在预习的基础上,在学生理解了画面内容后,我让学生用插图来谈谈夏夜的美,或者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夏夜很美,美中不足的是这幅画太亮了,不像夜晚。我夸这位同学很注意观察,很勇敢;然后另一个同学也评论了文字和插图的区别;我继续引导鼓励学生多提意见,然后尽量给编辑部写信;有同学说:星星不能画太多,月亮要弯,有同学说:我知道星星太多太乱不好看。这节课,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们将课文和插图完美结合,敢于对课本和课文插图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修改,让学生很有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比如初中语文课“龟兔赛跑”的教学结束后,我故意说:乌龟虽然慢,但也是精灵鬼!话刚说完,有同学1说:乌龟怎么能和白兔赛跑?这样的比赛是不公平的。学生2说:小白兔怎么会睡得那么死,怎么会睡到一半呢?等它醒来的时候,乌龟已经爬了,这不太可能。学生3说:我想乌龟一定是事先知道白兔要在路上睡觉了,不然不会再和白兔赛跑了!学生4说:可能吧,乌龟先和白兔商量的。白兔假装睡觉,故意输给它。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太异想天开,我心里暗喜。我表扬了他们。我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把他们当作独特的人来对待,才有创新,绝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去衡量孩子的想法!

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发现和探索的意愿和要求,这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本能。在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的本能,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有一句名言,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4。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强调的是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问题的结果。比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乌鸦不能喝水的原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我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注意瓶子中水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发现水在逐渐上升,我就启发:你通过实验知道了什么?学生举手说,瓶子里的水很少,乌鸦喝不到。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鹅卵石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上升了,乌鸦就可以喝了。我表扬了学生,然后我又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学生专心做。我从瓶子里倒了一些水,然后把石头放回去,让学生们再回答一次。这个时候,乌鸦喝水了吗?我又说:乌鸦还能喝水吗?学生不能按顺序回答。为什么?因为水太少,石头淹了水!我抓住学生在课文中说水太少,瓶子里没有多少水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并把我手里的瓶子和插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学生们明白瓶子里有很多水,但他们并不满足。我也受到启发:乌鸦有必要不喝水吗?这时候学生们又明白了:瓶口太小,水很多但不够。为了讲授这一课,我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了直观教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什么时候扔石头会涨,什么时候扔石头会淹死,让学生明白扔石头并不总是让水涨。在整个课堂上,我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在观察实验中,我能启发学生积极动脑。课堂教学因人而异,因语境而异,因内容而异,但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发展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