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前需要做哪些引导?
一、耐心细致,家校联手。
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孩子合理安排起床、吃饭、学习、玩游戏、睡觉等作息时间,让孩子劳逸结合,保证身心健康。这些任务可以适当提前,让孩子有一个缓冲期,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渐适应新的角色。做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工作,处理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可以减少孩子入学后的适应困难,减轻心理压力。
第二,精心布置课堂环境。
教室要用小朋友来装饰,要用黑板报和橱窗向学生展示快乐的小生活。让孩子对未来的学习充满向往。总的来说,快乐的学校生活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如果让孩子把上学当成精神负担,即使是学校恐惧症,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害,甚至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第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一年级教师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在此基础上,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要求太高,太迫切。如果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措施,给学生过重的学习任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惩罚,孩子就会抑郁、害怕甚至厌恶,阻碍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刚开学的几天,老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多玩游戏,让孩子觉得学习并不难,也很有趣。有了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关爱特殊儿童。
孩子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平时在家任性。到了学校,遇到新老师新同学都很害怕。他们拉着父母的手,在父母离开的时候哭闹。耐心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心理敏感。老师可以对他们“偏心”一点,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增强集体意识,陶冶情操,锻炼性格,防止孤独和害羞。
第一,做好心理疏导,不要给孩子任何压力,保护孩子的兴趣和信心。
要尽量给孩子讲学校吸引人的地方,讲正面学习的乐趣,帮助孩子提前建立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的熟悉感。可以经常带孩子逛逛校园,去逛逛校园。走一走,看看小学的大门,教室,操场,操场上的玩具,欣赏宣传栏里小学生的书画作品。让孩子向往学校。可以找一个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孩子,让孩子和他成为好朋友,解除孩子的焦虑。还可以在带孩子报名报到的时候多和老师交流,给孩子一种妈妈和老师很熟悉的感觉。这样,孩子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当然,除了这些,现在的孩子都很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你还必须教会你的孩子学会宽容和谦逊,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果他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他就能很快融入新的群体。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或安排孩子代替自己,不仅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形成,还会使孩子事事依赖,缺乏自信。家长要相信自然的力量,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让孩子有更多尝试和体验的机会,激发孩子面对未来的积极热情和勇气。
第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俄罗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习惯是一个人在神经系统中保持的资本。如果你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你一辈子也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个坏习惯,还清一辈子不请自来的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些专门研究“成功教育”的专家也做过这样的总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对这个总结的理解是:第一行解释了“习惯”这个词的定义。所谓习惯是反复行为的结果,良好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在习惯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有先见之明,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很难处理或补救。第二行和第三行解释了习惯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很多例子也证明,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不是智力水平,而是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今后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