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构建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我们通过合作交流、合作探究来学习数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课堂上的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得到主动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需要接受老师的回答或结论。虽然接受前人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一条捷径,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力会受到极大的压制,逐渐淡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势在必行。

合作探究学习着眼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感受,在交流和实践中探索、发现和应用新知识。如何培养他们的能力?

第一,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1.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探究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真诚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参与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带着兴趣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想法的尊重和鼓励,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探究学习中的“一个顾问”和“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想出现成道理的人”。在摆正教师位置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让学生看到学习目标,然后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然后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把不懂的东西和错误都摆到桌面上,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这样,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发现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因此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语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小学生是活跃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活动,如拼读、比较、触摸、看一看、测量、画图、操作练习等,从而建立直观的认识。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参与。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把学生探究的内容做得有难度、有节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东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较高。

3.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

很多同学在解题的时候都有非常好的想法,只是缺少尝试的行动,这就耽误了甚至失去了一个好解法的诞生。比如有一道题:如果在一个二位数的右端放5,得到的三位数比原来的二位数大311,所以求原来的二位数。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下手。学生们当即表示,老师应该这样做。我看到这个方法真的很好。可见,解决问题的成功往往伴随着尝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想法变成行动。

4.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真正有意识的参与实验的机会。

比如讲授一个长方形的特性,有的老师习惯于让学生按照事先备课的步骤,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测量一下,得出两个长边等长的结论;然后沿着宽边折叠测量,得出两个宽边长度相等的结论。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似乎是全部参与和全部动手。本质上就是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走到终点。这种表面的参与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在教学中,如果设计让学生自己找路,看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会给所有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得出结论,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帮助过多,只会培养学生的隋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5.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探索的机会。

我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中,一般要先做好准备,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尝试回答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和成功。在大多数探究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探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有所收获,让学生体会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体验挫折。当然,总是没什么可探索的,学生也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提供积极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第二,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获得更正确的理解,学会接受、欣赏、分享和互相帮助,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应该从小就开始,否则我们的教育只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的盲从、从众,或者武断、偏狭的观点,从而在智力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批判性。

1.教师应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倾听”。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也不同。在相互倾听中,学生明白了别人可以对问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在合作、相互表达、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过程;在讨论中,学生们互相提问,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当有人说话时,其他人必须认真听;不允许任何人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论,比如好与坏,对与错;只要没有别人发言,你随时可以发表任何意见。因为发言的同学不用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即使是一个人提出的非常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考,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2.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挑战性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很难独自解决问题,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从小组讨论,到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信息,再到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小组中工作,当他们一起工作,一起探索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好。比如我在思考教学题:写一个任意的三位数,在这个数后面加上这个三位数使之成为六位数,依次除以7,11,13。有什么玄机?因为这道题的计算比较复杂,一个学生独立完成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让学生们一起合作。不一会儿,同学们边算边看,很快就有几组找到了规律。似乎有时候小组合作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尽力给学生提供可以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问题才能探索,主动探索才能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我想说的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探究,比如:什么时候引导是必要的,适时的,如何引导才是充分的?要知道,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介入过早,学生往往还没有完全配合探究。在较少的时间内给予指导,阻碍了学生自己发现的机会,以至于学生抱怨“我们差一点就找到答案了!”“有时候来不及干预,让学生处于无助和盲目的状态太久,甚至误入歧途。有时老师的指导往往是不必要的,不应该给予,这剥夺了学生尝试和犯错误以及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引导不够,让学生无所适从。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来获得经验。

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积极采用新的探究学习方式,整个课堂将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将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将在探究学习中更加热爱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实践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