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这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有价值的数学,带着问题、想法、思想走进数学课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为了让学生从小打好数学基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规律的学习习惯,主要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看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肃、完整地阅读教材的习惯。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点内容反复仔细琢磨,摸清知识的脉络和脉络。而且阅读教材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把学生阅读教材能力的培养和课前预习的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每次讲课前,为学生安排预习内容,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阅读方法,进行必要的预习阅读检查,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上的听力来获取知识,听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是递进的,连续的,有些知识理解不了,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组织工作,让学生始终能够专心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
3.热情地说话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输出和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和发言为主。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控制的重要依据。老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疑惑和困惑。要珍惜和珍惜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必要时对表达能力差的学生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让他们说得清楚明白。
4.勤奋和好奇的习惯
这种教学习惯是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构思出来的,并与数学中心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2)唤起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嘴、动脑、动手,唤起学生的深层思考,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带入生活。
③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和创新,通过猜测、实验、观察、推理、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批评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意见。
6.认真审题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审题,才能顺利解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让学生在头脑中明确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具体的审题方法。比如在审题的时候,要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情境中明确条件和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干的意思,理解题干中关键词和词语的含义。
作业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效果,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因此,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标准化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字迹工整,清晰美观;其次,要独立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查,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反对马虎作业。
7.仔细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为了使学生正确、快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要求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计算规则,正确运用性质和规律,而且要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础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比如,在公式题的计算中,要:看清楚,把运算符号看清楚;第二,确定操作顺序;三算,精打细算;第四,检查每一步的运算顺序,计算出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的抄写格式。
8.有意识地检查和纠正错误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因此,检查和纠正错误的习惯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发展性学习习惯。测试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失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用实例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几种不同的检查方法,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分步法、倒数法、估值法、弃九法等。及时纠正错误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索的习惯。
质疑和提出难题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提问时间,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尽一切办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和提出疑难问题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生成和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本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学的习惯。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发现问题,课前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知识。一些课内没条件没时间做的活动,课前也可以做。
复习是学习之母,对提高学习效率意义重大。
二、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安排特点,可以分阶段、分层次、有条不紊地要求和规范。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要求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1,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坐起、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仔细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和说话随便,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籍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审题、计算正确、格式规范、文笔优美、自觉测试的习惯。学习“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上课不思考,死记公式、概念、规律、结论的坏习惯。
3.高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索、自觉预习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的不良习惯,如不懂装懂,不求解答,只做题,不愿探索解题规律。
三、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简单模仿到熟练,要求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是:
1,意思明确,启发自觉,教与学相结合。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产生意识和热情的心理动机。这是一种驱动力。动机越明确,你就越能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阻碍,达到一定的目标。因此,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仅要讲清楚“怎么做”,还要联系实际讲清楚“为什么要做”,即这样做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比如可以用一些例子来教育学生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危害,因为在生活和生产中乱涂乱画数字,5和8,2和3写的模棱两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教育的。教学活动天然地隐含着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在某些方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式方法必须具体、科学、通俗、可操作。,
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把要求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具体行为和程序,这一点对于初三的孩子和初出茅庐的学生尤为重要。比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以设计为以下四个要求:①看——专注于老师的示范、板书、动作;②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3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老师说的话和学生的答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4)do——认真开始操作学习工具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形成的动态刻板印象。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严格要求和反复训练。如果我们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应该在每堂课中认真贯彻上述四项要求。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走神、飘忽、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他学科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价方式,长期反复训练。
3、跟风,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小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孩子,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尊重感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意听老师的话。教师要重视小学生“以师为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取向,让他们知道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上课,如何完成作业等。,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一些学习习惯优良的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老师在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胜过一千倍。
总之: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你才能成功。亲爱的老师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数学的学习习惯,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会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