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中的“未来教育”

构建心中的“未来教育”

-《全民终身学习研究课题》第三期(第二章)

6月初,期待已久的“第三期”中国班主任研讨班终于开班了。但我很久没有读专业了,内心的空虚不言而喻。用慌乱中的迷茫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时间悄悄流逝,内心的苍白和孤独越来越深刻。不知道该看什么,该看什么,好像是想把不小心丢了的珍贵的东西捡回来,但是内心又是那么的无助和不安。不久前,我读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契约》,这本书还不太懂。这几天无意中读到《揭秘深圳教育双子座的成长史》,一个声音在耳边回荡:我想要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教育?

在阅读《揭秘深圳教育“双子星”的成长史》的过程中,我整理出以下信息:

* * *相同点1:把读书当成人生重要的事。

程红兵:物质匮乏的时候,精神不能贫乏。年轻的时候,你想尽办法换书。学生从小就应该是学者,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人。文学作品能唤起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唤起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还是一种伟大的浪漫主义精神。

郭启俊:我起步较晚,一直在追赶,在大学图书馆漫步,与经典对话。我通过阅读开始了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之旅。随着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他越来越坚信人应该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幸福。没有快乐的老师,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没有快乐的学生,就没有快乐的教育和未来。

* * *相同点二:以创新意识促进教学。

程红兵:让学生拿高分是“小伎俩”,认为好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拥有“活跃的智慧”。这也透露出国家“双减”的政策导向,回归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课后,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一个好的课堂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标准化课堂、高效课堂、智能课堂。“规范课堂”有三个度的“恰当”:恰当的目标、恰当的内容、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关注学生的行为,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合适的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学内容必须科学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自然得体,不能矫揉造作,要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高效课堂”有三度“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法精准。准确的教学目标、水平要求、数量概念、质量要求、时间概念;教学内容要准确,教学要因学生而设,以人为本;教学方法是否准确,要心中有数,基于每个学生的差异。“智慧课堂”有三度“更”:思维层次更高、开放范围更广、文化意义更强。更高层次的思考,是将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检验思考的情境中;开放的程度更广,就是开放课堂,打开学生的思维;文化意义更强,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教师不应该追求智慧课堂中的“演讲生动活泼的课堂”,而应该追求“相互倾听的课堂”。

郭启俊:他不仅帮助学生打通了学习数学的“任杜尔脉”,还在30年前将“跨学科学习”的概念带入了课堂。30年前,在“跨学科学习”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之前,他就经常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文学知识,为抽象的逻辑世界增添一份浪漫的文学色彩。例如,在一个春天,郭启俊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运动的周期。他没有急着给出一个干巴巴的概念,而是慢慢地背诵了唐代崔护的一首诗:“去年的今天,在这扇门里,桃花相映。人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在春风微笑。”人员流动,春花依旧,科学哲学都在其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感悟了人生,实现了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双培养”。他是数学老师中的哲学家,哲学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数学家。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这样做:传递生命的气息。郭启俊给学生们的心灵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

* * *相同点三:用开拓精神连接未来教育。

郭启俊:创建“智库”引领区域教育运行发展。时任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的刘庆生提出“最幸福的教育,最智慧的教育,影响未来的教育”,却引发了他内心的触动,回响,呼应。要知道,郭启俊从青年时代就形成的教育主张就是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幸福。个人追求与区域使命不谋而合,这是郭启俊无与伦比的幸运和鼓励。回顾过去几十年,郭启俊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在南通成长,培养文化自信;成熟在南京,懂得以文化育人;在深圳的成就,学会了改革创新。

程红兵:建设“未来”学校刷新世界认知。他在明德的改革可圈可点:“深圳明德”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是中国第一所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公立学校。在保留公立性质的基础上,学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探索出了一条介于公立与私立之间的“第三条路”——明德模式,包括全面推行“走班制、选课制、特需制”,既注重学科能力,又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还要看到社会体系;不仅仅是为了分数的学习,更是为了以后的学习。"

程红兵:以学生为本,重构课程体系,努力将统一的规范要求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程红兵在明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课程改革。他从课程内容的重构、学科教学的重组和课堂模式的重构三个层面设计了一个立体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重构上,程红兵带领老师们做了彩虹数学和彩虹阅读,即将教学内容多元化、系统化。以彩虹阅读为例,学校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分时、分类、分层的阅读组织模式。之所以取名为彩虹阅读,是因为阅读内容和组织方式多样多彩,宛如一道彩虹。明德彩虹阅读计划的基本理念是,阅读一定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读适合自己的书。从纵向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年龄特点,设定阅读目标,提供阅读材料;从横向来看,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在学科教学的重组上,明德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红树林主题课程”。明德实验学校将高一、高二的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四科重新组合,按主题分类。在内容选择上,课程尽量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中心。

在课堂模型的重建中,程红兵认为课堂最本质的特征是规则的自由行动。课堂教学的“模式”往往是指课堂教学的“程序建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程序步骤”。程红兵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因素提取”和“因素组合”,是由一系列课堂教学模式组成的模式群。将统一的规范要求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这两个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时明德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当然,课程改革只是明德改革的冰山一角。明德实验学校首先意识到的是系统结构的变化,从教育内部循环向教育与社会循环转变,办学主体从教育工作者的同质组合向教育工作者与商业人士的异质组合转变...

郭启俊:找一个好校长,写一个好校长,以身作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至于如何实现区域教育的协调、优质、均衡发展,郭启俊认为,培养校长是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因为只有校长变了,学校才能变。打造优秀“未来校长”的摇篮。郭启俊希望通过提高校长发现和面对学校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福田、深圳乃至大湾区的教育改革培养人才。郭启俊还开创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编写《名校长》丛书的先河。郭启俊撰写的这些校长大多是中国教育的先驱,郭启俊称之为“中国教育勇者”系列。

程红兵:解构概念,重新定义,建立一个具有创新和变革基因的“未来学校”。结合自己40年的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和思维实践,程红兵再次出山,确定了金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世界对话,与未来连接。”他想尽一切努力建立一所具有创新和变革基因的“未来学校”。他想要的,是秉持开放学校的基本理念,与世界对话,与未来连接,构建最具人文精神和未来感的教育时空环境。作为金茂学校的创始校长,他首先确定了金茂学校的核心表述:“金茂(在)中国,新生(在)未来。”将“中国”与“世界”、“今天”与“未来”、“学校”与“学生”、“理想”与“使命”联系起来,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张力。所谓未来学校,就是学校要构建一个开放、互联、互通、智慧的智慧世界,同时也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大气、文明的文化世界。金茂学校的校训是:“义,求义;语,街。”校训前半部分讲的是伦理,伦理是基础,是底层逻辑;后半句是行动和实践的外化。

郭启俊:紧跟新政,求真务实,以丰富的教育智慧为区域教研提供新思路。2022年初,深圳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深圳再次开启线上教学。“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指导全区学校的线上教学工作更好地提质增效?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提升?如何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享受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郭启俊当即意识到,区教科院要以“五育”为重点,立足素养导向,突出能力和立意,紧紧围绕“双减”下课堂质量的提升,引导学校做好网络教学。通过“教学简报”展示福田区各校、科、学科、校长、教师的大量在线教育成果和经验,不仅提高了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及时交流在线教学经验,分享在线教学智慧,还搭建了在线教学模型,促进了在线教学研究。

程红兵:未来学校将亲自带领“士兵”,以一支异质的教师团队实现全方位创新。金茂学校不是传统的公立学校,但也不是传统的国际学校。学校将通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范式、学校文化的全方位变革,实现全方位创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实践全新的理论基础、主张和实践。在程红兵眼中,真正的“未来学校”应该在思想层面上给人一种全新的认知,比如重新定义知识、学习、教育、培养目标等概念。因为这个异质的团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工作经验,会擦出不同的火花。程红兵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批改变课堂模式的老师。他会带着老师们反复磨课,通过不断的磨合,让每个老师都提高整体的课堂掌控能力,理念更加先进,从而打造出他设计的学校教学模式,实现当初的愿景。

从两位教育改革家身上寻找“未来教育”的形象,似乎与阅读、创新、变革、跨学科学习、异质教师密切相关。当我们结合“一起重新想象我们的未来:为教育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契约”时,似乎图像更加清晰。

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问三个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继续什么?什么应该丢弃?还有什么需要创造性地改造?处于过去的承诺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如:地球处于危险之中,民主治理在过去十年中倒退,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成为挑战。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源于我们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应该使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于创新教育的构建:教学方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统一的原则来组织。它应该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使他们在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世界。教学评价应当反映能够促进全体学生有效成长和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目标。

课程应注重生态学、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创造性知识;同时,要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课程内容必须包括从生态学角度理解人类,重新平衡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应普及科学素养、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辨别真假的能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政策应促进积极的公民意识和民主参与。

合作和团队精神应该是教师工作的特点。对知识的反思、研究、创造和新的教学实践应该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必须支持教师享有自主权和自由,他们必须充分参与关于教育未来的公共辩论和对话。

学校承担着支持宽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健康的责任,应该成为受保护的教育场所。与此同时,应该重新规划学校,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变。学校应该是一个聚集各种各样的人的地方,让他们体验在其他地方接触不到的挑战和可能性。为了鼓励和促进个人合作,学校的建筑、空间、时间、课程和学生分组都应注意规划和设计。数字技术应该旨在支持学校,而不是取代它们。学校应该成为保护人权、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典范,从而塑造我们渴望的未来。

我们应该享受和扩大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人们都应该真正享受有意义的优质教育的机会。我们应该整合各种自然、人工和虚拟的学习场所,并仔细发掘每个场所的最佳潜力。受教育权应延伸至终身,并涵盖获得信息、文化、科学和连接的权利。

我能做些什么来促进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我们能做什么?

1.在“关注生态、跨文化、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创造性知识”方面,要拓宽认知领域和学习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和欢迎的态度,把“生态重建”、“文化融合”、“学科融合”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把“人人可以学习、无时不刻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作为”。

2.在“扩大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接受教育的机会”方面,我们应该突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障碍,利用各种自然的、人工的和虚拟的学习场所,并仔细发掘每个场所的最佳潜力。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立体交织的建班育人模式。通过“课程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管理教育、协同教育”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来教育”新格局

3.在“有效成长、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目标”方面,随着国家“减负”政策的实施,学生面临着如何管理课余时间的问题,家长面临着如何进行亲子教育引导的问题,学校面临着如何有效提高素质、增加效率的问题。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根本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成长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成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教育?”逐步明确“一切为了生活,一切为了生活,一切为了生活”的“未来成长”新方向。

4.在“合作与团队合作的教育原则”方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已经扩展到家校合作和社区合作。随着学习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单边和多边的交流,从中学习丰富复杂的信息,重建人际关系和认知结构,在新的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提升自己。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新愿景。

综上所述,《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创造新的社会契约》打开了教育未来的一扇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教育”的方向和可能性。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应以“交流”、“对话”、“想象”的方式建构我们心目中的未来教育,以参与改革的方式开展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社会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