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生活实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学与用是割裂的。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让人对数学产生一种恐惧感。曾经有人在成年人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对数学的印象是什么?”结果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数学是最无聊的学科;数学是我最头疼的科目;数学是最难学的科目...为什么数学在人们眼里总是那么冷酷,高深莫测?著名数学家华一针见血地分析说:“人们之所以对数学有一种沉闷而神秘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践中引出数学问题,让丰富多彩的生活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源泉,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逐渐具体化、生活化。

1,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头脑中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以前的数学课,我们的数学老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却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比如在“认识时间和分钟”的教学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还把学生当成一杯白开水,一切就从零开始:展示一个模型钟面,告诉学生它有12个方块,每个方块代表1小时,每个方块有5个方块,每个方块代表1分钟等等。这种授课老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其实对于钟面,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一个感性认识,有些是家长教的,更多的是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积累。例如,学生们会不停地看时钟,以便等待一部精彩的动画片。这样,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就有了感性基础。因此,本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为:(1)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2)动手操作——(每个学生有一个小闹钟)让学生在小闹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3)引导式探究——通过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指针的钟面,要求学生解释留出不同时刻的原因。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根据自己对钟面的理解,解释留出不同时刻的原因。(4)反馈整理——揭示每一时刻读法的* *本质,以及构成钟面的更重要的知识,即12大格,60小格,1大格等于5小格。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再比如:在教《一亿元以内的阅读》的时候,我就提前安排好了:“明天我们就要认识我们可爱的祖国了,所以请大家上网查一下和我们祖国有关的情况。”第二天,同学们带来了各种数据:我国人口129533万,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棉花年产量7654万吨,钢产量65438+26280万吨...一系列活生生的数据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候我顺势说道:“这些数据你们都可以看。你怎么读?”在学生已有的阅读方法和数字识别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接下来的小组讨论、资料分类、小组报告、归纳总结以及各种教学环节得到了有益的实施。这样,将数学知识置于开放生动的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法国学者卢梭说:“儿童时期是理解睡眠的时期,因此用理性的方式训练他们是不合适的。他们应该接受自然和感官体验方面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爱的活动中,让抽象的数学知识被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所承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家弗里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必须植根于现实。”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教科书中的例题往往删除了生活中一些复杂的环节,只留下了解题的充要条件,或者数据陈旧老化,所以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数学感到力不从心,产生恐惧心理,有的甚至放弃学习数学。这样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比如:“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