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常见的问题:
一:作业从单一到复杂。
初中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外,还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初中和初高中也增加了物理、化学。而且每门学科的内容都趋向于专业化、系统化,比如数学。小学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代数和几何。另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和小学相比,题目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由于初中课程的增加和难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的学习是一种系统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上课时要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理解和掌握老师上课讲授的所有内容,课后要及时复习,整理笔记。初中老师教的比小学老师快多了。如果孩子上课不专注,很容易造成知识差距。因为知识的一致性很强,缺一节课就会影响一个环节。所以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课前做好准备,减少收敛的斜率。
二:老师从捧到领。
小学老师讲课生动活泼。他们更注重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化形式,创设情境,寓学于乐,这些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往往注意引导孩子从原来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初中课程里的常规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老师更注重在课堂上澄清概念,课堂上的分析和演示也更多了,不再像小学那么多样。同时,老师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学习,动脑子听。教师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第三,学习方式从兴趣发散向独立转变。
不同学习风格的初中生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老师不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让学生自学。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初中生必须要过的。对此,家长可以在孩子刚进入初中的时候和孩子一起预习作业,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孩子如何找到重点和难点。另外,家长也要告诉孩子,学习成绩的关键取决于课堂45分钟的效率,所以一定要保持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逐步做到三会:预习。能够画出预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会上课。能够集中注意力,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做必要的笔记。会复习。课后要能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做笔记,了解掌握所学内容,然后练习,修改错题。
家长除了要面对学习方法和科目的差异,还要根据小学和初中的差异做出调整,帮助孩子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家长参考:
首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成绩优秀,但有的学生小学成绩很好,进入初中后成绩不稳定;还有的越来越差,以至于工作跟不上,导致焦虑、不安、失望、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原因之一是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初中和小学最大的区别是科目数量增加了,内容加深了,每一科都有不同的老师教。因此,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需要学生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初中生要学会适应各科老师,熟悉老师的发音、板书、思路、要求和一些教学习惯。学生可以在这些方面向班主任学习,加快自己的适应能力。只要学生能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就能不断提高成绩。
第二,全新的自我定位
刚上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往往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把自己放在和别人比较的位置上。虽然这样有利于激发上进心,但也容易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
进入初中后,很多大一新生都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比自己优秀的人很多,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所以心理失衡。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他们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记住,进入初中,我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三年的时间足够不断提高成绩。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中国强就是中国强的道理,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评价,鼓励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第三,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小学时代,择友的条件是只要能和伴侣一起玩。进入初中后,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生不再是居住地相似的学生,而是来自不同的小学或遥远的地区。而且,初中生要找的是特定的朋友。表面上是一起打游戏,搞活动,或者沉浸在志趣相投的活动中。但是,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对方的想法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话题很重要。这是寻找知心朋友的窗口,通过它他们可以相当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
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孩子形成科学的作息时间,专心读书听课,认真学习提问,自主研究问题,养成自我接纳的习惯。另外,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已经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一般强调五个环节:①预习②讲课③笔记④复习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