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一年级数学

数学是必修科目之一,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学习数学,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如何学好一年级数学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如何学好高一数学(1)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小学一年级对数学基本要素和概念的感性认识,所以重点是兴趣培养。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老师?你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省下很多力气。

不过,虽然培养兴趣为主,但适当掌握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那么,小学一年级应该掌握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呢?一、认识数字(1)有趣吗?0?

?高一0?你能说不吗?0?可以参与计算?0?在数字中扮演占位符的角色。0?可以代表起点,表示0度。

(2)基数和序数

表示物体数量时,用基数;序数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基数不同于序数。基数表示对象的数量,序数表示对象的排列顺序。第二,数数。

(一)简单图形的数量

在统计随机放置的物体或某一类图形的数量时,应先将所有物体标上序号,根据序号即可观察和统计指定的图形。注意,对于同一个物体,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所以在统计简单数字的时候,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二)复杂图形的数量

计算复杂图形时,可以按大小计算。(3)计数

根据条件要求进行计数。

三,比较一。

当两个被比较的对象排列整齐后,利用线比的方法就很容易比较出谁多谁少。如果要比较的两个对象排列混乱,可以通过计数来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分段比例的方法。

第四,自己动手

一个钟摆。

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

(2)移动它。

第五,找到规律

(一)变化的模式

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从图形的形状、位置、方向、数量、大小、颜色等方面入手,寻找规律。

(二)序列法则

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字。如何找到已知数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填入指定的数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表的规律

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一个图形的固定位置上填一些数字,然后按照这个规律排列填好的图形。从给定的图形中寻找规律,根据规律填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六、填表填表(一)填写数字。

所给公式为一组,不同公式中同一图形所填数字相同。做这些题的时候,不要满足于只填一个答案,要找到所有的答案。如果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就要说明。这是完整正确的答案。(2)填写符号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首先要比较两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其次,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相同位数上数字最大的那个数从高的位置开始变大。当相同位数的数分别相同时,两个数相等。

比较两个公式大小的方法是:

(1)把1个相等的数加(或减)到同一个数上,结果相等;

(2)将两个不同的数加到同一个数上,相加的数越大,那个公式的结果越大;

(3)用同一个数减去两个不同的数,数越小,那个公式的结果越大;

(4)如果从同一个数中减去两个不同的数,被减数越大,该公式的结果就越大。七、讲道理

做数学题的时候,每一步都要有理由,要想清楚,说出来。

八、应用题

一个简单的应用题是由已知条件和问题组成的。一般先陈述问题的意思,再列出公式。

如何学好高一数学(二)

对于孩子来说,一年级数学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质量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和孩子的家长,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学好数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好。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要抓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1.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第一次学,要严格规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就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尤其是自主写作业。比如,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家长只在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看书,孩子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拿走孩子的课本,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检查作业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让孩子翻书查漏。

2.培养有效学习数学的习惯。

作业懒是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的问题。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家长有必要制定一些强硬的政策,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教育孩子不要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或做作业,否则会造成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

3.培养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现在的家长都热衷于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比如放学后怎么回家,假期怎么过,学习计划怎么制定等等。,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根本原因是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让孩子参与学习计划,把决定权还给孩子。如果两周内没有有效实施学习计划,家长会出面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尽量避免用实物奖励的方式刺激孩子的学习,容易形成不良习惯,不利于主动学习。

让孩子量力而行,不只是让他们学习,其他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让他们吃苦,让他们受挫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孩子学习数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入游戏增加兴趣。

有趣的数学游戏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学习数学,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比如:家教?8的除法和组合?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妈妈,这里有一个包。书包里有一些照片。先玩个游戏:你从包里拿出来的图片数量。然后把你拿出来的图片数告诉妈妈,妈妈很快就知道包里还剩多少张了,信吗?要不要试试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连续两次?然后妈妈对孩子说:?为什么妈妈猜的又准又快?你能猜出秘密吗(包里有8张图)?最后,妈妈告诉孩子:因为妈妈知道包里有八张图,所以就按照八的构图想出了几张图。?这种游戏可以增加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辅导要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兴趣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一棵树上有三只黑鸟,还有两只在飞。一棵树上有多少只鸟?妈妈买了五个苹果,你吃了两个,还剩几个?等等,孩子说加减多少,她会马上表扬,问她怎么会用加减法,让学生先知道多少找一个* * *,就是几个加起来,用加法算出来。找到还剩多少,就是从几个里面去掉几个,用减法算出来。这样有规律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这样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感到游刃有余。

5.走进生活,巩固兴趣

例如,在教授“生活中的数字”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数物体对于自然数的基数意义的体验入手。至于序数意义,学生可以排队,数自己排在哪里;还可以统计一下你家住几楼,同一楼层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有效的咨询方法

辅导孩子数学可以很灵活,不要只是坐在家里的凳子上。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可以让孩子思考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发现数学题。不仅讲书本知识,还提出实际问题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思考;不仅写计算,还培养孩子操作实验的能力。

1.灵活提问,激发孩子的思维

很多家长帮孩子学数学,就是几道枯燥的数学题,这样孩子会很容易厌烦,对数学没有兴趣。3+7是多少?7+3怎么样?8+2怎么样?这时候如果反过来补题:哪两个数加起来是10?这样的公式有多少?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规律:0+10,l+9,2+8,3+710+0,然后那两个数之和等于11 7的公式* * *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之和等于1 00。这个公式能编多少行?这些问题可以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2.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和理解。

为了测试孩子的智力,父母会问孩子: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四个角。剪了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三个?。这时候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剪。剪的时候发现有5个角。继续切,看能不能切三个。当孩子沿着对角线切三个角的时候,这种喜悦就不用说了。

5.用童谣来帮助你记忆。

儿歌形象简单,节奏感强,容易记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们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枯燥的数学公式和规则让学生觉得?厌学?到时候把课本上的重点难点编成儿歌让数学知识?直播?起来吧。学1-l 0这个数的时候,很难写,也很难记。所以可以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1又细又长像铅笔2像小鸭子浮在水上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在风中飘5像秤钩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草8像麻花9像勺子盛米饭l 0像火腿鸡蛋

当我学会数字的比较时,我认识对方吗?& gt& lt=?不,学生是对的?& gt& lt?容易混淆,就用儿歌?大嘴对大数对尖点对小数?要记住,突破了困难。有趣的儿歌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独立考试,善于思考

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认识考试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要一味的看重孩子作业的成绩。错误的结果只能归结为?没有吗?、?不认真?这必然会把孩子引向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一年级是开始年级,是孩子系统学习数学的起点。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审题,会加速学生在考试中的思考。

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错过审题的机会。把你孩子的作业看作是另一个新的挑战。遇到困难的时候,耐心听他说,帮助找出原因。当孩子复习问题有困难时,你不妨告诉他们。我不明白题目叫我做什么。我们一起想想吧。?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告诉你题目的要求,既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有机会进一步考察题目的意思。作为家长,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对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提问,促进他们的思考,让他们成为孩子?等等?答案是孩子?解决方案?问题,一次次成功的经历,会促进孩子养成审题的习惯。

高一(3)如何学好数学

了解一年级数学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学期:

(1)1到10的理解、书写、加减法。包括物理图、10以内的数、1到5的数的理解和书写、5以内的加减法、0的理解和书写、0和0的数的加减法、6到10的数的理解和书写、10以内的加减法、连续加减法。

(2)如何读写11到20的数字。包括:数字11到20,十位数和十位数,数字11到20的读写,钟面的理解(可以看小时)。

(3)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包括:进位加法、20以内加减的简单应用问题。

(4)理解图形。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学期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如何读写100以内的数字。包括:计数100以内的数,理解100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口算整数十进制加减,整数十进制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理解元素、角度和分钟及简单计算。

(3)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整数十位加减整数十位、两位加一位、整数十位(不进位)、两位减一位、整数十位(不退位)、两位加一位(进位)、两位减一位(退位)、两位加两位减两位。

(4)理解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初步认识。2.帮助孩子掌握数字的概念。

入学前,孩子可能知道20以内的数字,但不代表知道实际意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1)知道一个数的数值,建立基数的概念。比如?5?是要求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解释的抽象价值吗?5?代表的实际数量。比如?国旗上有五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有五个角?,?一只手五根手指,家里五口人,五个苹果。?也可以表达一些看得见的连续量,比如往盆里倒5杯水,量一根5尺长的麻绳,钟敲了5下。让孩子知道一个抽象数可能代表的实际数是非常丰富的。

(2)知道一个数的序数,建立序数的概念。就是知道一个数或者一个物体在一个自然序列或者一组物体中的位置和顺序。如:应该知道?7?你在线吗?6?然后呢。8?中间;7大于6,但7小于8。训练孩子用各种方法练习数数。首先,按照自然数的顺序,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有利于对数阶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孩子生活中的数字材料,让孩子倒着数、倒着数或嵌入数。教孩子知道用来表示量的数叫做基数。比如1,2,3本书,4辆车,5个杯子就叫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座位。

(3)认识数字,掌握小数的概念。知道10以内的数字吗?答?是一个计数单位。认识20以内的数字,是孩子第一次遇到每十个进一个的情况。如果孩子认识十,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大的计数单位,即10?一个?是1吗?十个?, 10?十个?是1吗?一百?掌握数字的顺序和速率,这是读写的基础。

(4)正确的读写。孩子第一次学认字写数字,可以把数字形象化,编儿歌:1像棍子,2像小鸭子,3像耳朵,4像旗子,5像钩子。6像个灯泡。7像镰刀,8像刀柄。像口哨一样,指导孩子写数字,需要严格掌握每一支数字笔。

和声结构,书写正确、匀称、规范、快速,不能乱涂乱画或倒笔,区分易混淆的6和9、9和7,重点练习较难的数字8和0。

(5)正确认识?0?的意思。如果家长问孩子?0?这是什么意思?孩子会说。?0?意思是没有。这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是不全面的。?0?它还可以显示温度。摄氏零度时,水结冰。你能说没有温度吗?也可以指明起点,例如数轴和米刻度的起点用0表示。0在1前面。?0?也可以占用位数。如果你输了0或赢了0,数字会改变。

3.让孩子掌握10以内数字的构成和分解,为加减运算打好基础。掌握数的构成,建立数群的概念。数的构成是指一个数由几个数组成,或者说一个数有几种划分方式。数字的构成知识是计算加减法的基础。孩子掌握的数字构成越多越强,计算方法就会越灵活越快。

10以内数的构成和分解是2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20以内数的计算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所以引导孩子学习10以内数的理解和加减运算非常重要。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掌握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10以内的作文和分解的熟练程度。20以内进位加法对数的合成和分解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4.加强口算训练,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现行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能够熟练加减一位数,加减两位数成整十或一位数,可见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训练非常重要。对于10以内的数字加减和20以内的进位加减,应通过训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口算提升应在1分钟以内。一般要求能口头回答30个问题,优秀的能口头回答40 ~ 50个问题。希望家长们用口算卡对孩子进行时间的训练。

5.帮助孩子提高解决简单应用题的能力。现行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会根据意义回答简单的加减应用题。能够说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初步理解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列出公式,标明单位名称,并听写答案。根据这一要求,家长可以阅读教材,明确应用题的计算从学生开始认数开始。比如数学教材第一册第六面顶上的图是一道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说出条件和问题:意思是两个孩子在扫地,另一个孩子在跑着参加。此刻有多少孩子在扫地?条件在前面,问题在后面。所以希望家长配合老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逐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辅导中高级数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果说简单应用题(一步计算应用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基础,那么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教学的关键。

应用题两步计算的特点是:只有应用题所要求的问题,解题所需的两个条件往往是已知和未知的,即这个解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隐藏的,不在问题中出现,而这个条件属于第一步计算所解决的问题,必须由解题者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叫做中间过渡问题。这个中间问题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关键。所以,教应用题两步计算,一定要引导孩子动脑思考中间题。下面,就上述问题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①将其分解为两个简单的应用题,引导学生探究中级问题。

教学实例?一所小学举行了冬季运动会。男运动员524人,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87人。一个* * *,有多少运动员?首先,将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应用问题:

?一所小学举行了冬季运动会。男运动员524人,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87人。有多少女运动员?

?一所小学举行了冬季运动会。男运动员524人,女运动员524人(),一个* * *(把以上问题的答案放在括号内作为已知条件。)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练习,再与例题对比,启发学生说出必须先找到多少个女运动员才能解出例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要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首先要想出中间的问题。

②转化简单应用题的条件,导出两步计算应用题,引导幼儿探索中间题。

应用题两步计算由简单的应用题组成。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上述例题时,先引导学生练习一道简单的应用题:?一所小学举行了冬季运动会。男运动员524人,女运动员437人。有多少运动员?437名女运动员?改成?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87人?把它变成一个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家长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条件,让学生看到提出中间问题的必要性。

③利用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寻求中间题。在讲授上述问题时,先让学生练习一个简单的应用题:某小学举行冬季运动会。男运动员524人,女运动员437人。练习后有多少运动员?家长可以提问:需要知道多少运动员?回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怎么回答?家长据此指出:男运动员人数+女运动员人数=运动员人数?,并根据题目填写相应的数字。然后改变第二个条件?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87人?成为榜样,对应?437名女运动员?换成问号写在下面?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87人?。最后根据数量关系总结出求中间题的方法。

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综合公式解决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步复合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等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训练解题思维,以培养孩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加强辅导中多问、多改、多解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当孩子熟练掌握了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就要配合课本的内容。对于一些常见的典型应用问题(如水平均问题、归一化问题、trip问题、比例分配问题等。)哪些是相对稳定的,有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也要重点分析这些典型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切不可让孩子死记公式来出题。

(2)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两组数量关系是他们最容易混淆的。所以家长要配合老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总之,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几个比较难的数量关系,都是在小学生学习整数内容的时候出现的。为了巩固和加深对一些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在孩子学习小数和分数的时候,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巩固工作,帮助孩子扩大理解范围,提高理解水平。

家长要注意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孩子的学习意识,引导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加强孩子的操作训练,做到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