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一门负载文化的交流工具,是一门“开发儿童心智的科学”。使中国教育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从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领域,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全书。小学六年课外阅读不少于654.38+0.4万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整个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地球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受旧模式的影响,观念、思路、方法都比较滞后,已经显示出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厌学,读书少,知识面窄,导致写作能力低下,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读得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说说我的教学经验。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所有课程的动力,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兴趣作为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宝库。

首先,榜样激励。孩子模仿性很强,有很大的榜样作用。平时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爱看书的故事,身边的人如何变得有用。像陈毅将军边读书边吃墨当饭的故事,鼓励他们爱书,向书学习知识。

其次,介绍好书。因为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可以选择有精彩图片的书给他们看,让他们猜里面写了什么。当学生容易被吸引时,他们就会热情地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拓展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促进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

最后一项活动令人兴奋。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促进孩子努力学习的欲望。”我经常举办读书报告会,比如利用晨会、班级诗歌大赛、故事大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班里曾经有一个男同学,性格内向,与其他同学不合群,不善于表达自己。有一次,他汇报读书活动的内容,我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些内容,引导他好好读书。当他报告时,流利的语言和生动的情感吸引了学生们的掌声。从那以后,他变了,他爱看书,爱和同学互动。这可能就是读书带给他的快乐和自信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力以赴去做事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出“我要读书”。

二,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能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以阅读实践为纽带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结合起来,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注重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的有机结合。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阅读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相互配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阅读,增强课外阅读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定书。一旦选定了你想读的书,你就必须读完它。永远不要半途而废。你应该养成一次读一本书的习惯。第二是时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就不要读几天。第三,要量化。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阅读计划。还有就是要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朱曰:“读书有三时,谓心有所觉,目有所觉,口有所觉。”“心向”集中精神,读书思考。“手伸”要求学生经常查阅参考书,边读边画。在讲授《印度洋生死一夜》这篇文章时,要突出描写皮埃尔的心理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学生可以读一读,画一划,逐渐体会到主人公焦虑、矛盾、难受、痛苦的心情,从而体会到主人公高尚的思想。当然,这些习惯必须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和督促。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的方法:“不同的书要区别对待,该读的书要慢而熟,该用的书要快而多。”读书如攻城,轻骑向前冲。“阅读有三种方式:精读、略读和浏览。要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当然,初级阶段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后,三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现在很多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书上干干净净一个字也没有,读书肯定是无效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边读边圈。阅读时,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生词圈出来,用参考书查一遍,理解一遍。读书的时候划一条线,想一想:先把不懂的画出来,想一想在上下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二种是在文章的关键句子或者漂亮的词语下面画线,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还好,有?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边读书边思考是有益的,这样才能做到边读书边思考。也可以抄写:读一本好书百读不厌,不能略读,即使理解了情节,也要养成反复阅读的习惯。所以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笔记本,摘抄好的单词和句子,背下来,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后,还可以练习写作,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或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模仿、段落模仿,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第三,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多读书。

俗话说:“读书如写作。”学生读更多的书,获得更多的知识,写出更好的作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增加阅读,提倡少做题,以达到求知的目的。但是,一遍又一遍的读课本,只能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内外进行沟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一个“世界就是一本教科书”的新世界。我经常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向学生推荐名著,拓宽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学完《给一个家孩子的信》后,我让学生收集巴金的作品来阅读,了解更多巴金的思想。在学习了《印度洋生死一夜》后,我鼓励学生去了解《决一死战》中那些为他人着想,不顾生死的英雄们的故事。这样,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参观、阅读或上网收集信息,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活”了起来。

“怎么能把运河问得这么清楚,以至于源头有活水”,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首要的问题是读什么给学生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儿童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分层次推荐阅读书籍,全面开发课外阅读来源。让精致的文化小吃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适应孩子的时尚需求,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发展性。所以我推荐新世纪教育图书馆小学生推荐书籍和最受现代中小学生欢迎的50本书。有了可用的参考书,学生就有了阅读方向,制定了可行的阅读计划,激发了阅读激情,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语文素养。

但是,阅读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学生的阅读活动主要通过“说”、“展”、“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展示。它们是有效阅读的保证,是深化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交流实践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新一轮的阅读。首先,我班坚持上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天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读新闻、有趣的故事、古诗、美文。学生充满了兴趣,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更可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活水。第二场演出中,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其持之以恒,读书定期举办故事、辩论赛和知识竞赛,对阅读好的学生进行分组强制阅读,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营造阅读氛围。三、展评,定期在班里举办读书笔记,摘抄这次展评活动,让获奖学生的作品放在学习园里让学生欣赏,就是鼓励那些读过好书的学生继续读下去,也鼓励那些阅读落后的学生进步,做到两全其美。

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它们还使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乐趣,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