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中学生们,让我们都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吧!
一、中学生为什么要关注心理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努力修身养性,对其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五峰五性,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和社会需求高峰、议论高峰和超常行为高峰,会产生陌生、胜利、变化、运动、怀疑五种行为特征,从而产生心理矛盾、渴望他人理解、批判传统知识、自我意识独立、丰富社会需求。如果这些方面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或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因此,关注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平衡,使之更符合时代潮流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从中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也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中国心理学会2003年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有3000多万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数字是什么概念?我国有3.6亿青少年,也就是说,这3.6亿青少年中有4700人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患病率占21.6%至32%。这个事实提醒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中学生如何形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一般涵盖两个方面。第一,它经常接触到一个新的情境或环境,并逐渐适应它。这是大自然的做法。例如,当南方人刚搬到北方时,他们不习惯那里的气候。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后,他们习惯了。二是指长期以来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我们通常说的好习惯,好礼貌,坏习惯,坏礼貌都属于这一类。
习惯对人,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都很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名言很有哲理,长期的习惯会养成某种性格,这种性格就是习惯和天性。养成了某种性格,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命运。习惯可以决定命运,习惯真的太重要了。
要养成好习惯,光知道其重要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要形成良好的习惯,首要的是注重创造学习做人的良好习惯,做到有礼貌、诚实、有道德、遵纪守法。做人的好习惯养成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就会相辅相成。
学会做人,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违反行为准则的人都是要三思而后行的,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同学之间要互相提醒,不要粗心大意,我们在习惯上也发现不了一些问题。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被认真记住,并作为我们学习做人的座右铭。
三、中学生应该如何警惕「十五岁现象」?
一般来说,青少年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叛逆,也就是逆反心理,希望能够独立行动。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这种特殊心理变化称为“十五岁现象”。最近心理学家发现,“十五岁现象”已经悄然推进,高峰期是十二三岁。这期间,他们的情感层面大于理性层面,往往不顾后果,一意孤行。
因为中学的年龄特点,事情有时候有点极端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听之任之,对事物的反应与当事人的意愿或大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但他却执意赞同别人反对的东西。越是不想让他做的事,他越想做。这种逆反心理,中学生一定要自我警惕。
要避免逆反心理,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1)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些中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或禁止做的事情急于尝试或冒险;(2)试图标新立异、寻求自我表达的青少年容易出现躁动;(3)遇到失恋、失意、委屈、父母疏远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在了解逆反心理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加强自我保护。(1)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或者被禁止做的事情好奇不是坏事,但也不要轻举妄动。你应该多想想为什么做不到。你真的不懂。你不妨问问你的老师或其他人,找出你被禁止做这件事的原因。(2)对事物有好奇心,想标新立异,不是坏事。同样,你不能不思考就行动。你可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同龄人、父母或者老师沟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再做决定,避免不良后果。(3)遇到特殊的生活经历,我可能会痛苦。这个时候,找一个我最信任的人,或者在一个信任的朋友面前哭一场,可以让我心情好很多。如果因为面子不方便在别人面前说话,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大叫发泄一下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第四,中学生该如何应对网络信息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是指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能够高速运行,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快速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通信网络。这种高科技在人们面前是一幅色彩斑斓、精彩绝伦的画卷,让网民接管世界,为他们的工作、学习、科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是一个迷人的高科技工具。
但是,如果仅仅把互联网当成一个高科技的玩具,它的负面效应是令人压抑和遗憾的。会让人痴迷,会让人变成网虫。
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人就会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主要症状有:(1)学习工作精力不足,注意力下降,电脑画面挥之不去,不玩电脑身体不适;(2)陷入偏执的误区,将虚拟世界误认为现实世界;(3)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就像吸毒一样,形成恶性循环;(4)扭曲自己的性格和人际关系。
中学生要充分认识过度沉迷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中学生上网要注意五件事:(1)上网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要泡网吧。玩电子游戏需要更多的时间控制。(2)尽量利用网络学习一些知识,查阅资料或者从事一些制作漫画等小型科技活动。(3)进入聊天室要小心,警惕别有用心的人,未经父母同意不要与网上聊天的人见面、写信或回复,不要透露个人和家庭信息。不要在网上或通过电子邮件给人发照片。(4)不要在没有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进入一个花钱的网上领域。不要羡慕电子游戏里的虚拟财富和装备,更不要花钱去买。(5)忽略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挑衅性接触。对于对自己身心健康有害的图像和文字,要理性地用取消的方法来结束这种遭遇,或者主动与父母或老师沟通。
5.中学生在气质培养上应该注意什么?
200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首次完成了2-5岁儿童气质和行为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0.8%的儿童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如果这些孩子不纠正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努力培养良好的气质,长大后就会“犯罪”。其实有些中学生可能小的时候没注意,但是长大后真的有暴力行为,影响气质培养。
所谓气质,是指一个人相当稳定的性格特征,比如活泼、直爽、沉稳、浮躁等等。也就是说,气质是高等神经活动在人类行动中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气质的培养对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如何培养自己的气质?
首先,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人格,在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气魄和勇气。
其次,要学会大胆迷人,也就是要有气度和分寸。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指的是一个人的大度。能够包容和原谅别人,即使完全错了,也能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切不可为了人缘而自大。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自省,找出自己性格的缺点并付诸行动去克服。
第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性格强势,容易冲动,容易生气。情绪失控不利于做好事情,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议中学生朋友,遇事要冷静隐忍,学会控制自己,学会转移情绪。
6.中学生如何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焦虑?
有些中学生因为学习困难或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抑郁焦虑。如果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缓解焦虑?
第一,中学生一旦因为学习而感到压力大,无精打采,焦虑不安,就要学会转移情绪,努力进行自我调节,放学后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去散步,感受外面世界的欢快气氛,或者揉揉耳朵,洗个热水澡。
第二,学会与人沟通。焦虑的心理现象不是瞬间的,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一旦因为学习而感到焦虑,要主动找父母、老师或密友倾诉。也许你不能“一吐为快”,但如果你说出来,你的头脑不会淤塞,你会感到轻松得多。
第三,要学会鼓励自己。一旦感到焦虑,记得不要叹气。你可以找一张纸来写一个谚语或短语。自我暗示自己是个有前途的好学生,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他肯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第四,要学会融入集体。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平坦,活动空间狭小,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如果能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主动多为别人和集体做点事,主动在家做点家务,心情就会得到调整,心情得到释放,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中学生如何摆脱长辈的溺爱?
溺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亲人的情感世界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并不少见。
溺爱是极其有害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溺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它会毁掉孩子。”第一,会摧毁孩子的志向,让孩子失去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失去有求必应的精神。遇事畏首畏尾,依赖父母和他人。第二,会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果你没有野心,你必然会懈怠,你与生俱来的天赋会在懒惰中逐渐消失。这就是所谓的被宠坏的孩子。第三,会破坏孩子的情操。所谓情绪,是指由感情和思想融为一体,不易改变的精神状态。被宠坏的孩子我行我素,颐指气使,对社会和群众漠不关心,很难形成高尚的情操,甚至六亲不认。不管中学生是不是被长辈惯坏了,都应该记住马卡连柯的箴言,让头脑更清醒。中学生有必要理性的摆脱父母长辈的溺爱,所以了解溺水的一些表现是很有必要的。
长辈对子女的溺爱范围很广,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层面都会有溺爱的温床。所有的父母长辈都对自己百依百顺,无处不在的关心,甚至在知道孩子做错了事的情况下还百般保护孩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用养尊处优来形容,值得警惕。如果你还是没有自知之明,不妨先从学会自立开始,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你从溺爱中理性地逐步解放出来。
八、“留守儿童”如何解决孤独感和失落感?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千上万的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外出打工谋生,留下一批“留守儿童”留在原居住地。
“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往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见到父母。他们难免会有一种忧郁的心情,孤独和失落会时常袭击他们的内心。特别是当我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父母的思念和向往的情绪会汹涌澎湃,更年轻、更脆弱的“留守儿童”会哭泣、抑郁、荒废学业。而且,一个“留守儿童”的情绪会感染其他“留守儿童”,一个人哭,所有人都会哭。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一个关爱和谐的环境。学校和社区要充分重视“留守儿童”,从生活、学习、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在学校里,哪怕是老师一句细微的肢体语言,哪怕是同学们一声关心体贴的呼喊,哪怕是校领导一个小小的关爱动作,都会在“留守儿童”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二、“留守儿童”要努力学会自立自强,在心里呼唤自己:“我是留守儿童。我学会坚强,学会独立,就是为家人分忧。我是红灯笼里的小铁梅!安徽省合肥市的“留守儿童”谭海梅有很多失落和悲伤: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偿还她欠下的医药费...但她选择了自力更生。她把学校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留守中队”,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学习上互相鼓励,在节假日互相支持,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多彩,人格得到了开花和升华,在留守中成长。
9.为什么高中生的心理调适是关键?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平台。随着高中生身心的发展,其人生观、世界观将基本形成,一些心理矛盾将更加突出,心理调节将变得更加重要。
第一,避免人格障碍。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由于儿童早期教育,许多孩子有潜在的性格缺陷。性格有缺陷的孩子,小学初中不容易看到,高中以后就会出现。此时,学生的社会性在迅速增长,与人交往的频率在增加。不与人交流的学生会被孤立,与外界接触的信息越多,心理会感觉越乱。这些高中生一定要多关注班级事务,多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同学。
第二,避免与父母不和。
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孩子期望高。父母的心态也会出现倾斜,比如要求孩子上重点学校、重点班,对孩子唠叨,甚至命令、责备,从而影响这些高中生的心理平衡,甚至对父母冷淡、紧张,想离家出走。这些高中生要好好对待父母,理解父母,通过心理调节来调节关系。
第三,避免各种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高中生成熟后,自我隐蔽性增强,掩盖自己的缺点,展示自己的优点。同时,反过来,人们又觉得别人太滑头太奸诈,对别人的看法油然而生,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高中生要学会包容别人,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少暴露自己的缺点。
高中生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更高的平台。
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决定着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决定着社会的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呢?建议中学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对待自己,
学会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优势和劣势做出现实的评价。太低会失去信心。过高会导致自满或失败,甚至自大和远离集体,处于孤独的境地。
(2)正确对待他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春风。
迷人的阳光让人心情愉悦。你必须学会交好朋友。
(3)正确对待环境
“适者生存”,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这既不是格格不入,也不是没有原则。在新环境下,也要注意人际关系,学会欣赏别人。我们应该在心理上接受新的环境,在行动上尽力适应它。
(4)正确看待工作学习上的成绩。
学会在荣誉面前不自满,不背负荣誉的重担,而是把荣誉
作为进步的动力。中国乒乓球队能长久,就是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坚持“从零开始”。
(5)正确对待挫折。
对待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善于分析挫折的原因,放下包袱,吸一吸。
吸取教训,再接再厉。如果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必然会形成心理压力,畏首畏尾。
培养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重要课题。请记住日本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名言:“思想变了,态度就变了;态度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改变,习惯改变;习惯变了,性格也变了;性格变了,命运变了。”心理健康,人格才会有魅力,人生才会发光。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年轻的学生总是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并希望改变他们的生活。然而,如何投入沸腾的生活,如何度过一生?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所以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的人生方向,是人生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那么,如何科学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第一,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
人生观是根本的人生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形成,会引导和支配人的志向和行动。人在社会生活的每一项具体活动中都有具体的目标,而这个具体的目标会被总体目标和志向所支配,决定和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和道路。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期,期望开始独立探索生活,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否正确,是关系到青年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来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问题。
对于中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著名作家刘清说:“虽然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在你年轻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第二,正确的人生观是事业成功的精神支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职业方向,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古今中外,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或者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获得的。在为社会工作、为人类服务的崇高思想指导下,他们忘我工作,敢于创新,取得了许多成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理想有着积极向上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以他贡献了什么来判断,而不是以他取得了什么来判断。”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下,爱因斯坦积极工作,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四处游荡,或者乐此不疲,或者碌碌无为。
那么充满理想、斗志昂扬的中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1.增强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当代社会将更加注重个人知识、智慧和才能的充分发挥,强调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独立作用。体现在面向社会的机制上,就是提倡竞争,鼓励学生敢做敢当。任何安于现状的人都会被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大潮所淘汰。这种变化必然会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你还没有步入社会,不能参与社会竞争,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你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竞争激烈。所以你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要更好地把个人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激发你的学习热情,强化你务实、注重效率的观念。培养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你将来步入社会,增强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了基础。为什么不做呢?
2.正确认识自己,强化成功意识。
当今世界的竞争异常激烈,与其说是经济竞争,不如说是科技竞争;与其说是科学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根本。拥有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人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不言而喻,这种情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从展示社会生活中学到了一个道理:学历越高,越受社会欢迎;知识越多,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技术越高,待遇越高。无知的知识量与一个人之前经历的好坏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科学知识的热情会越来越高,家长也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和人才意识的增强,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只有尊重知识。只有尊重人才,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但仍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存在“重知识轻道德”、“知行脱节”的倾向,应引起重视并积极引导。因为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
成才意识的增强,自身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当代中学生思想的显著特征。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越来越强调公平竞争。学生们会知道,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就像社会一样,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但也要看到另一种倾向,就是过于自我,不恰当地高估了自己,不明白个人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和认可。阐述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3.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社会部分人群中,存在一种在物质享受中盲目追求人生价值的“世俗化”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当成最大的幸福和乐趣。这种人生价值的“世俗化”会对尚年轻、社会甚至经验不足的中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中学生由于受到“积极生活”、“踏实”、“老实人吃亏”等普通人流行理念的影响,也不那么天真。在道德行为标准的取向上,灵活性往往大于原则性;以不认同的态度对待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非常复杂。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我们应该有责任引导学生直面暴露狂,谈幸福,让他们认识到国家还不富裕,大部分收入不高;个人享受中允许的不等于提倡的,少数人能做的不等于大多数人尊重的。学生通过思考找到道德行为的正确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氛围。
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实践的反映。中学生还处于身心逐渐发育的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还不确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真正摸清情况,弄清原因,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就能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即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4、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旧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并且仍然在影响着人们。随着对外开放,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有益经验的同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必然渗透,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青年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一个不断学习、创新、进步、锻炼的过程。首先,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培养。她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只有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头脑,才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识别能力,正确认识人生。其次,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锤炼。科学的人生观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劳动、生活逐步形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努力,细节见精神。好的道德和观念需要日积月累,长期锤炼,才能培养出来。
最后,要经常解剖自己。青年学生难免会有极端的理解、狂热和悲观。这种情况下,除了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经常解剖自己。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要认真的进行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这样才不会在人生中落伍,奋进。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