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则

#高二#绪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要素进行有序排列,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一种思路和方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时间分配。以下是KaoNet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件事》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3 ~ 14,例题1,例题2以及习题3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了“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会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些小礼物。老师想给你。给每组发一个包。请将糖果分发给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并要求他们吃完。(每组甜食数量不同。)

(2)各组动手操作

(3)各组汇报情况,老师写在黑板上。

2.观察问题

(1)让孩子观察各组分糖果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报告。

有的群体获得高达1。

一些小组每人得到一个。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成分具有相同的量。能不能给这样的划分起个合适的名字?

(4)学生自己起名字。

3.显示主题

老师:孩子们的名字都很好。在数学中,我们把每部分相同的点数叫做平均分。

老师(板书题目)

老师:我们来谈谈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

问题:怎样做才能让刚才不平均的群体变得平均?

4.学生交流和报告

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寻找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延伸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

第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将15个橙子平均分成5份。怎么分呢?有多少分?

(1)上的分配方案。

(2)每队得一分。

(3)学生举报方式。

(4)你喜欢什么样的划分?为什么?

2.分一分:将8根棍子平均分成4份。每个部分应该有多少根棍子?(学生开始工作得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作业,将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

让学生圈出自己的观点。)

体现子方法的多样性;开放性问题,拓展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

第三,巩固平均分。

1,练习3,问题2。

(1)第二次划分符合题目的意思是肯定的。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三分是否平均。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它符合问题的意思?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开放式活动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平均分,为以后学习带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第四,总结。

第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他们提供熟悉的具体情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注意选择充满儿童兴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4.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合作和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阶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明显增强,但同学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所以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计数与乘法,乘法口诀1,观察物体,除法与除法,方向与位置,小时与分钟,乘法口诀2,除法,统计与猜测,数学实践活动。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第一单元“数、数、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公式的过程,认识到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乘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了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够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中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将体验观察的过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他们看到的物体可能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方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形成了空间的概念。

4.第四单元“乘除法”和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除法”活动,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公式的过程,认识到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除法可以解决的问题,认识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乘法公式求商,认识到乘除的倒数关系。

第五单元“方向和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给定的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出另外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描述物体的方向;如果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就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第6单元“时、分、秒”。通过学习时、分、秒,学生初步形成了观察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在实际情况下,认识时、分、秒,初步理解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前进速度,就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与同伴交流思想,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我们最初感受到的是不确定性,体验到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教材安排了三大实践活动,分别是“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小调查”活动和多样化生活的应用题,针对某一知识的实际应用。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措施

1,要整体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么提,现在怎么提;不能调教材,教材里的内容都要统一教学要求,但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情况适当调整。要防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习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留些时间给学生去探索、交流和实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和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公式、除法、数学实践、数学思维训练。

七、课表:

1,数乘————— 5课时

2、乘法公式(一)—————————— 10课时

3.观察对象—————————— 4课时

4.分而治之-13课时

5.方向和位置-4个课时

6、乘法口诀(2)-7课时

7.小时、分钟和秒-4个课时

8、乘法口诀(2)-7课时

9.分部-8课时

第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书包括以下内容:

1,除以余数

2.小时、分钟和秒

3.知道方向,确定方向

4.知道一万以内的数字。

5、分米和毫米

6.两个或三个位置的加减法

7、角度的初步认识。

8、资料收集整理,认识你的好朋友9、期末复习。

二、课堂情境分析

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纪律性。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纠正学习习惯是关键。

上学期的知识尚可,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个人计算不够,走进生活问题不清楚,改问题不知道怎么想。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一些对象的平均运算,体验余数生成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带余数的除法的商的方法,知道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用竖法计算除数和带余数的除法的问题,用带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钟面,可以知道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可以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初步建立时间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习工具的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认识一千以内的位数顺序,认识一千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单位之间的推进率;能读写一千以内的数字,比较一千以内数字的大小;根据数的含义,可以口算整百加整百(和在1000以内)和相应的减法,整百加整十和相应的减法。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使用1000以内的竖式计算和加法及相应的减法题,口算整十加整十(及以上100)及相应的减法,估算一些加减三位数的公式题,检查加减运算。

5.在真实情况下,运用加减法,可以进一步理解量与量之间的相位差关系,正确回答“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这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6.接触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了解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有大小,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在网格纸上画角。

7.同一组数据将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知道填表和画方框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我们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8.联系乘法的意义理解“倍数”的概念,就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一个数是多少倍”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9.在真实情境中,掌握了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正确回答一些利用乘、加(减)运算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0,联系已有的东、南、西、北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够运用所学的方位词在简单的平面图上合理描述真实情况或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情绪和态度。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在老师的组织下,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最初,我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了成功的经验,有信心学好数学。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点:

1,理解带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带余数除法的基本商数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校验方法,制定估算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法。

困难:

1,了解并掌握带余数除法的试商法。

2.能够识别和读写一千以内的数字,比较一千以内数字的大小,加减整数百,加法整数十和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度的大小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授乘法口诀,再从儿歌中编出口诀,降低口诀难度。

3.在课堂上适当插入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争取自己能学到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上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探索、交流、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充分利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用脑研究问题的兴趣,促进学习上有余力的学生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