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河道整治

1952整治雷凌河,郑辉桥至安澜桥堤防6.2公里。同年,石狮湖防潮闸坝建成;1953建成东龙防潮堤,全长14.9公里,初步保障了东龙洋、京龙洋、化龙洋的安全生产。自1954以来,农民迫切需要兴修水利,以抵御洪水、干旱和潮汐。县人民政府加强水利建设,统筹规划,分期实施。一是启动鸡心峪水库、关门水库建设,提高化隆、景龙羊受旱地区抗旱能力。1955与陆丰县合作,在鳌江蓝标村修建大坝。惠来在鳌江左岸,下土楼村至兰表村,已建成防洪堤19.25 km。最初抵御洪水和改善灌溉。1957年冬,该县集中10000余劳动力,在龙江中下游修筑了25公里的干堤。后来逐年加固扩建,堵塞了两条支流,逐渐提高了龙江大堤的防洪标准。65438年至0959年,全民贯彻“全力以赴,力争上游,又快又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精神,在全县掀起了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高潮。9月,石榴潭水库开工建设。1959完成后,在胡翔村附近修建了反虹管,跨越龙江河,将水引至龙江河右岸。这不仅缓解了龙江右岸大面积农田的干旱,也缓解了一般洪水的洪涝灾害。

龙江是全县最大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普宁县,经陆丰县流入惠来,流域面积554.5平方公里,全长88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流两岸堤防分散、低矮、残缺。涨潮时,潮水直冲进来,对农田有害。暴雨期间,山洪暴发,洪水泛滥,被洪超摧毁的堤坝至今没有修复。1957冬,龙江河干流堤防全面恢复。至1958年2月,下游干堤修筑25公里。右岸起于后山乡塘田村,止于南海乡杨霞村。左岸,从邦山村到石村钓鱼。坝顶宽2 ~ 3米,内外坡1: 2和1:2.5,坝顶高程18.2 ~ 22.5米(惠水),沿堤有大小建筑物69座,国家投资1.2万元,使龙江堤防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由于龙江中下游属于平原河流,河道排水量有限,且原有工程标准较低,堤身材料多为细砂,强度差,堤身薄,导致堤基渗漏,滑坡严重,堤身危险地段多。原本按照2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修堤洪峰流量为3210秒立方米,但实际安全流量只有2300秒立方米,仅接近10年一遇标准。再加上陆丰县上游龙潭、巷口等大中型水库泄洪,龙江大堤安全受到严重威胁。7月7号台风1986期间,龙江河桥头水位达21.34 m(警戒水位19 m),洪峰流量2946立方米。军营、芦洋中游决口47处,长度1852 m,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从1986冬季开始,根据16处主要险段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对堤防进行加固修复,使堤防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通过2003年冬春水利维修加固,龙江大堤部分险段已除险,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许多险段未能及时消除。龙江集雨面积全县746.9平方公里,上游入县到达神泉港41.3公里。从葵潭长埔村至龙江镇榜山桥闸,上游有高埔、崩坎两条支流,17条小支流,从左右两岸汇入主流。从榜山桥闸到神泉港,有头寮水、洛溪水、南沟水、西溪排水河等较大的支流,从左右两岸汇入主流,形成全县中部平原,耕地面积11.9万亩。1957后,中下游干堤大规模修建,干内溪、双溪嘴两条支流被堵。此后,洪水又回到了主河道,潮水无法直接进入农田,洪涝灾害逐渐减少。由于上游支流均发源于高山峻岭,植被状况较差,河床比降较大。每当山洪暴发,大量泥沙被带入主航道,淤积极其严重。20多年来,在中上游的支流上修建水库,控制和削弱一些洪峰。但在枯水期,主流流量减少,导致中下游淤积激增。最大断面含沙量每立方米2722公斤,河床逐渐淤积。下游渔石村至靠近河口的周金东,河床淤积高达1.5米,影响泄洪能力,中游水位大幅延长,中下游两岸内涝严重。特别是每年冬末春初,流量减少,潮汐带来的泥沙在神泉港内漂浮,朝东南的沙洲绵延2公里,航道被堵塞。多年来,蓄、堵、截、围、排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江河淤积越来越严重,各排水通道的顶进时间也大大延长。

5月27日至6月3日,1977,连续暴雨。三天降雨量643.2毫米,龙江河最大流量141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吊石村洪水位达到16.39米,持续一周。中下游(含雷凌水系)渍涝受灾面积达6万亩,成灾面积3.5万亩。因此,龙江河下游的整治成为当务之急。经过多次探索研究,我们制定了干流独流,洪水分流的方案。也就是说,放弃在周金东境内的一段河道进行石钓,直接将龙江河的尾水引入南海。同年9月,该计划上报汕头地区。经地区批准,工程于同年10月26日10开工。年底,完成主槽“龙沟”开挖工程,修筑1.5km进口段堤防。新河下游3.5公里为微砂土层。先开水龙沟,沟底宽20米,坡度1:3,沟底标高13米。龙沟开挖后,修筑沙堤封堵邦庄至池岑老河口,利用邦山桥闸调节的径流冲刷龙沟。3月至6月,1978,* * *冲刷6次,主沟冲刷宽度从20m到100m,平均冲刷深度0.5m..冲走的土方94.3万立方米。9月25日1979,新河槽通过洪水流量2543立方米每秒,新河槽下段3.5公里,长沟宽度发展到300米,平均深度2米,最深处4米。洪水带走的泥沙约554万立方米。

从龙江河的流量和水位观测来看,由于洪涝分离,洪水过程短,泄洪速度快,使农田受淹面积减少,受涝时间不到两天,特别是总铺洋和东龙洋。虽然泡了西溪尾,但是泡的时间大大缩短,不超过两天两夜。这表明龙江下游的整治工程在防洪排涝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资金不足,新河上游干堤仅1km,海堤的石栅栏和洋底分洪闸仍未完工。龙江河干流从赤岑海分流到神泉港后,流经神泉港的河流只有洛溪河和雷凌河,年流量从6543.8+09亿立方米减少到4亿立方米。神泉港入口的淤积和位移加快。老航道入口在1983被拦门沙封堵后,转向西南,发展成为一条狭长的海上通道,宽度仅七八十米,水深约1米,低潮时水深仅0.5米左右。神泉港的淤积不仅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和渔业生产,而且因泄洪不畅导致涝灾频发。如遇暴雨或大暴雨,泄洪速度比以往推迟20小时以上。

1982年,省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组织全省38个单位1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用两年时间对神泉港淤积原因进行了调查和论证,由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编著了《惠来县神泉港综合整治工程设计案例》。项目计划分四期实施,总投资380元。

一期工程于3月1985开工,新通道于3月1986建成通车。在10个月的实际工期内,新挖航道一条,长1220米,宽130米,底宽60米,设计低水深3.22米,高水深4.55米。封堵老入口340m,修筑防浪挡沙堤240m,南北航道护岸石堤2412m,防洪防潮堤880m。一期工程* * *投资727.2万元。

二期工程于2月1987开工,4月1988竣工。预计延伸航道北护岸挡土墙圬工552米,疏浚航道出口段淤泥65438+万立方米,挡沙堤380米(一期工程长度620米),以及其他附属加固工程。经决算,工程造价为* * * 4137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