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参与各个阶段的学习,在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每个人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取,一种是间接获取。直接获得是指亲身参与改变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即直接经验;间接获得是指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即间接经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所以只有从个人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是获得的真正知识。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理解。如果你想知道苹果的味道,你必须亲自品尝。所以,虽然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但真正的经验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人在接受间接经验时,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是需要自己的实践。
学生获取知识有两种方式,直接和间接,但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课堂上获取知识,所以他们的直接经验较少。如果学生在接受间接经验时,能加入更多的直接经验和实践,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掌握会更牢。因此,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音乐课堂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追求高效教学,构建生活课堂”的目标。
1.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占据主动,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然后,在音乐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我把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自己热爱音乐的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老师用过硬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来保持对音乐的热情。第二类是“亲近老师,相信老师教导”的学生。这些学生需要老师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个人魅力、高尚的道德和对学生的爱来赢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第三类是学音乐慢的学生。这些学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手段来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一堂课的学习感兴趣,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好的动机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美好事物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会利用情境创设和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期待和好奇,甚至为课堂主题的出现做铺垫。
在“雨花石”这一课的设计中,我用了“南朝宣光大师在雨花石的发源地雨花台设坛讲学,感动苍穹,让学生对雨花石充满好奇”的传说。我们还利用雨花石的精美相册,让学生热爱雨花石,从而激起学生对雨花石这种美好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雨花石的兴趣。
2.引导学生明确方向预习和学习本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时,让他们自己预习和研究课堂内容,提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步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该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班级给予一定的指导,如运用比较欣赏、设置启发性问题、预设自主学习活动等。,引导学生自学和思考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在这里,老师需要充分备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做好预备教具。
在《雨花石》一课中,讲到作曲家龚耀年时,我让学生先快速浏览,然后让学生代表就作者籍贯、年龄、身份、代表作品等向全班提问,既帮助其他同学预习了作者背景,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在蒙古族民歌课中,首先播放了两首乐曲:短调的《伽达默尔》和长调的《阿拉善》。在直观感受到这两首乐曲的特点后,学生们瞄准书后面的表格,让他们自学这两首乐曲的介绍和书中长音、短音的特点,讨论并填写书后面的表格。培养学生自己预习和总结的能力。
从激发兴趣到有目的的预习和自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课堂上所学内容的不足或难点,带着问题进入接下来的讨论,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避免过多的无用功。接下来就是分析解决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更扎实的直接经验。
3.引导学生讨论自学过程中发现的困难,在相互讨论和老师的顺势指导中分析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学习音乐语言的表达方法,感受音乐语言的魅力。
学生提问后,老师不着急讲答案,而是先互相讨论,让音乐中的“优生学”得到充分展示。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往往采取学生的视角,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知识。当然,如果有必要,老师可以辅助放入旋律线谱分析图例、微课或者讲一些相关知识点,更好地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甚至其他角度看待所学内容。
学生自己总结的重难点,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老师及时引导。这样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参与率极高。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经历的,变间接经历为直接经历。有句话说: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在学生回答结果的时候,也要问学生答案体现在书本或者课件的什么地方,也就是他的答案能体现这样的结果的地方,让学生尝试分析问题,提高表达能力,理清思路。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讨论中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语-旁白》:“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这是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一句重要名言。说的是:如果一个学生想说但不经过思考和理解说不出来,就不会开导他;如果你不努力思考,想不出来,就不要启发他。所以在这个阶段,老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讨论活动,必要时给予辅助指导。
在“唱、学、演京剧”一课中,为了学习唱诵中的京白和韵白,我先向学生提出“听音乐,看视频,比较并谈论两个诗句在语言和表达上的特点,猜猜哪个是京白,哪个是韵白?”。然后,分别播放一段白静的视频和一段白芸的视频,让学生比较两段的不同之处,并解释他们在哪里可以看到是白静或白芸。当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时。一组学生可以说白静,一组学生可以说白芸,然后交换,他们可以提出相反或相同的建议,这样老师就可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的氛围。然后让学生在讨论后总结结论。最后,老师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和学生的结论结合起来,呈现出“答案”。其中会有学生关于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背景、音乐人的提问。老师可以在课件中把答案展示给学生看,不做解释,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雨花石》这一课中,当老师熟练演唱时,让学生带入歌词,自己演唱歌曲,让学生发现演唱中的难点,找到解决办法。在歌曲的理解中,让学生发现作者用雨花石比喻革命烈士,让学生从战争年代的“雨花石”中联想和讨论身边的雨花石,让学生自己学习歌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升华主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做有趣的练习,在课堂上快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生了解了作品的背景和相关的音乐知识之后,接下来就是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在学习节奏、试听、演唱、演奏等技巧时,需要反复练习。练习形式的趣味性也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的关键。这些实践活动的组织既要能巩固实践,又要注意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对实践产生兴趣和激情,这就需要教师去积累和探索。
节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又不至于感到厌烦,我采用了“游戏通关”的策略。第一关是用笔画法背节奏,先学后练再考。测试标准是老师随机指向任意一种节奏类型,学生能正确笔画出节奏类型。第二关,用强弱拍掌来获得节奏的强弱感。强的拍全掌,弱的拍半掌。)学习和练习步骤及检查标准同第一级。第三关,左右手打节奏,(左手是节拍器,右手打一次节拍。),之后的测试结果也可以互换。第四关,利用PPT课件,制作游戏式的课件,让学生随着视频上瞬间出现的节奏,“唱歌”、“拍手”、“左右手”正确而有节奏地做。只有通过上一级的考验,才能学习下一级,平行班对比,激发学生斗志,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雨花台》这首歌的时候,为了熟悉歌曲又不枯燥,我们进行了分组对抗,男女互打分,并限制了个人陈述的次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利用“唱歌接龙”等游戏来测试和巩固学生对歌曲的熟练程度。
这些都是老师必须预设的活动,但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使用。这个环节的组织可以先交给学生,比如让唱歌好的学生教大家唱歌,或者学生自己设计练习方法,自己组织练习过程。比如“雨花石”课,根据歌曲制作声乐练习曲,只要学习情况允许,就可以教给学生。只有当学生真的很胆小,没有想法的时候,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老师才会用预设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其中,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练习计划,参与到练习中来。
5.在精准表演的过程中理解作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当学生足够熟练地掌握技巧或作品时,就要进一步使学生对作品和技巧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展示出来。教师应该做的是准备尽可能多的表演指导节目供学生选择。当然,学生要拿出自己的表演计划,老师也要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鼓励辅助指导。比如在“雨花石”这一课中,创建自己的“雨花石”环节,会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尽可能创作出风格多样的作品。
第三,总结
五个流程,前三个预习讨论,目的是了解作品,也就是引言;第四个练习是巩固学到的技能;五是在表演中实践和创造所学,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五个环节: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演奏中受到作品的影响和感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给予学生互动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把课堂一步步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教学高效的生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