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合作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会学习并不容易,学会合作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从上学开始,教师就应该培养他们独立合作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学风,逐渐形成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同桌合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作

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自控能力很差,经常不按老师说的去做。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学习。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自主学习,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同桌一起工作,同学们有了倾诉的对象,往往也愿意聊一聊。强烈的表达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能相互启发,不仅学习效果好,还能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

我一年级的数学课《上下》,让学生先仔细观察书上的图片,学生只是看着。然后我说:“请告诉你的同桌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时,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活跃起来。在互相交谈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观察和描述的过程。同桌的两个人也能互相启发。观察更细致更完整,他们能清楚地解释图中是什么车,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比较上下物体的相对关系,可以相对顺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实践表明,同桌合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而且有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二、四人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同桌合作,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一定的合作学习方法。你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增加更多的成员,让学生有一个相对小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你可以培养荣辱与* * *的团队精神。

我在教“十减九”的时候,让学生三人一组讨论十减九的算法,然后你们组表达能力最差的同学来报,得出的结论是算法好的那组可以拿到小红旗。这样学生就有了集体荣誉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只有少数学生思考讨论,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参与的情况。同时,喜欢思考的学生不仅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加强了合作意识。不喜欢思考的同学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语言能力。

三、形式多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如果总是以单一的形式进行,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教师要独具匠心,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1.故意示错,据理力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容易犯的重点、难点或错误,有意识地去犯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改正。这非常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开展评比,增强竞争意识。

一些学生来自同学的鼓励和帮助比来自老师的更有效。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时会让学生自己拟定问题并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根据标准给每个学生打分,再根据小组总分对学生进行评估。成绩好的同学觉得自己学习好还不够,成绩差的同学觉得影响小组成绩有压力。经过鉴定,小组里那些学困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帮助,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3.先示范,后发展。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知识和学习经验都很少,对合作交流的理解几乎为零。因此,为了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有时应该首先示范好。比如教密码匹配,我先给全班匹配,然后让一个学生给我匹配,再让两个学生自由匹配,让密码匹配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个模式,给他们一个引导。最后我让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对,小组自由配对。这样老师先示范,学生合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合作才有效果,交流才有效果。

4.经营自由化,体现自主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之花,开在你的指尖。”一句话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于是,我就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画一张图,描一描,印一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四、学会分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 * *与学生分享合作成果的快乐,* * *感受团结进取取得成果的快乐。形成合作习惯,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分享不一样的快乐和幸福。并由此总结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团结合作,同心同德,增强合作进取的信心。

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然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并加强指导,使学生在常规的合作学习环境中逐渐养成自觉合作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