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教案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

1.习惯是一种行为。

2.习惯是一种自动的行为。

3.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的行为。

(二)习惯的分类

简单的习惯可以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

(三)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育是培养好习惯,习惯是品质,习惯影响性格。

2.童年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

3.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真务实,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俄罗斯著名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取出它的利息,享受一辈子。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高利贷,总是要还,总是不清不楚,最后把人引入歧途。这个比喻很好。今天父母想给孩子留下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给孩子留下好的习惯,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二、孩子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婴儿期(0-3岁)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举止。

(2)婴儿期(3-6岁),巩固和扩大婴儿期形成的习惯,培养最初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3)小学阶段(6-11岁),巩固和扩大婴儿期形成的习惯,培养学习、遵守规则、交往、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

我就重点说说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总结一个小学生学好的三个关键因素是:1。学习的动力是热爱学习。2.学习的方法就是学习。3.努力学习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是学好的保证。

小学生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八个:

1,明天的学习工具,准备好了。

我在西城区一个比较好的小学做了一个调查。这所学校有1000名学生。我站在校门口看迟到,1000个学生没有一个迟到的。上课铃响的时候,我看见八个孩子慌慌张张地在教室外面跑,我就拦住他们,问他们在干什么。其中一个男生说:“我妈没把我的语文书放包里,我得回家拿。”我问另一个:“你为什么要去?”回答:“今天有体育课,忘记穿运动鞋了。”。我问你几年级,他们说是四年级。我告诉过你,这些事不是你父母的事,你自己要做好准备。这个习惯你应该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养成了。

2.今天的任务今天完成。

3、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有一个小男孩,他很聪明,但是数学总是80多分,没有一个满分。我只是觉得奇怪。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就知道了。小男孩四年级的时候,班里刚来了一个男班主任。班主任老师看懂了小男孩的数学卷子,把小男孩叫到身边说:“你过来,我考你一道题。”老师问:“7× 8 =?”小男孩说:“这个太简单了,7× 8 = 58”。学生们听了都笑了。老师说:“你错了。你已经错了三年了。七个八加起来是多少?”孩子算完了说:“怎么7× 8 = 56?我一直以为7× 8 = 58。”就是这么一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当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帮助孩子改正,所以孩子会一直把错误当成对的。学习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知识上的错误,所以家长和孩子不要害怕学习中的错误,要马上改正。

4.专心学习,珍惜时间

六一之前咨询过孩子家长,发现家长普遍反映一个问题:孩子学得慢。我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作业提出三点要求;数量、质量和时间。以前家长和老师只要求孩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现在不要忽视学习效率,要重视学习时间。

5、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现在很多小学生读书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太近。现在北京小学生近视率已经达到30%以上,近视形势非常严峻。我们的父母必须让孩子正确地读写,控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

6、课前预习,单元复习

小学生要从二年级开始培养这个习惯,这对学习很重要。我在这里提倡单元复习是因为我们学生掌握的往往是零散的知识点,掌握系统的知识会对学习的应用更有用。所以家长要让孩子重视单元复习,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系统的知识。

我给大家介绍三种复习方法:正面复习,横向复习,重点复习。

7、看报纸,寻找信息

家长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其实看课外书有四个好处:学会做人,增长知识,学会写字,上课有助于学习巩固知识。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阅读654.38+0.45万字。一年级小学生没有要求,二年级小学生要求5万字,三四年级小学生要求20万字,五六年级小学生要求50万字。学习查找信息的最好方法是在互联网上搜索。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我们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8.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

三、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要求合理

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一段时间只能养成一两个习惯。

比如,我们给小学的建议是,孩子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要培养“准备好上学的一切”的习惯,等到第二个月,在巩固这个习惯的基础上,提出小学生“今天做事,今天做完”的习惯。在培养习惯时,一个习惯的培养是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习惯要求。当我们总结习惯形成的时间时,发现养成习惯的关键是第一个月。如果第一个月能坚持下来,基本就没问题了。如果一个孩子一个学期能培养出三个孩子,一年就是六个,这可不是个小成绩。

理解激情

用教育者自身经历或名人故事讲述形成良好习惯的道理,激发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热情;你可以少谈小一点的孩子,多谈大一点的孩子。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收集一些格言警句,形成良好的习惯,贴在孩子房间明显的地方,时刻提醒。以前我们的教育是迷信的,讲道理的,所以我们的孩子现在知道了很多道理,你说出来他也不爱听。所以要讲道理,但是不要说太多。

(3)模型演示

孩子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先要求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教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学单词。当我学会了“中”这个词时,我让我的同学用“中”这个词为我组成一个单词。有同学说“中国”、“中”、“中华”,我说好。一个孩子还用“中”字组成了一个短语:红色,我愿意。我说,你怎么这么熟悉?他说,我爸妈爱打麻将,每天玩到半夜。我说,这影响你学习吗?他说当然影响了我的学习。后来学不会了,就看了。现在他们“三缺一”的时候,我还能补回来。想想看,这样的父母也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另外,同龄人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长也要注意让孩子向优秀典型的同龄人学习。

4)激励强化

心理学有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只有一个人的行为被不断强化,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再次增加。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如果一种行为的强化降低了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这种强化就是负强化。下面我介绍几种加强孩子行为习惯的方法。

代币券方法

比如,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老师可以在班级公告名单中奖励孩子一朵纸做的小红花,这样会激励孩子继续表现良好的行为。这就是“代币法”。家长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孩子连续表现很好,可以规定孩子得到几朵小红花就可以满足一个孩子的愿望。父母应该提前约定,满足孩子的欲望,合情合理,能够激发孩子的动力。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一高二的学生。

黄金影响力表

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日历,日期是一个月,让孩子写下这个月想要养成的习惯,然后在日期下面让孩子每天自我评价。如果他们那天做了,检查一下。如果他们没有,那就查错了。然后让孩子在月底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亲子契约

爸爸妈妈可以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一些要求。如果有,有什么回报?如果没有,惩罚是什么?这些都写下来,双方确认签字,孩子和家长按要求互相监督。

(5)行为训练

家长要指导孩子怎么做,训练方式要多样生动。培养孩子的习惯应该有一个“教-帮-放”的过程。

(6)注重体验

抓住孩子本身的典型事例,帮助他们体验“好习惯让他们尝到甜头,坏习惯让他们吃苦头”;习惯的培养就是建立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系统。主体经验是良好行为习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关键因素。

(7)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纠正,防止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说脏话,第一次不做作业...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孩子形成固定习惯后就很难纠正了。

(8)坚持不懈

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反复的,所以家长要“反复抓,反复抓”,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

(9)家校合作

家校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学校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引导责任。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原标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摘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普遍忽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师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缺乏重视。但是,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好坏足以影响一生。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紧迫任务。【关键词】中国师生阅读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其实所有的教育都归结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往往他们自己的幸福也归结为他们自己的习惯。”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清楚:“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下自动执行特定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比如孩子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完成这个动作就成了他们的需要。习惯可以分为好的和坏的,它清楚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1】所谓阅读习惯,是指在没有别人强迫或自己警觉的情况下,自己能够自然阅读的各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2】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乃至人的工作学习都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培养阅读能力、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成为宝贵的个人财富,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无计划、无目的、不理解,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甚至终身受罪。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在阅读理解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往往忽视了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小学生因为在阅读实践中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养成了或多或少的不良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埋下了麻烦的种子。有的学生阅读时不得不用手指阅读,更有甚者,不能很好地默读,导致阅读速度慢;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重点,没有目的,导致阅读效率低下;有的同学读书时习惯做小动作,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学生读书时坐姿不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学生不习惯阅读时的书写和思考,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有的同学读书时没有规划,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同学读书不习惯带参考书,遇到生词就学不下去了;还有的同学不爱看书,一碰书就头疼,还有很多其他的坏习惯。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听起来真的很吓人。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吗?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吗?这是我们学生想要的教育吗?那为什么小学生会养成这样不良的阅读习惯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很多人会认为原因当然是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毕竟小学生会因为身心特点,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主性,自控能力比较差,一些不良习惯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此,培养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艰巨任务,阅读教学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教学,才能被认为是一名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语文教师应以“提出要求,具体指导”为原则;始终坚持不懈,严格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每天读书的习惯,关键在于坚持,让学生自觉养成读书习惯。最好是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培养这个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有不认识的单词也没关系。家长可以读,学生可以听,逐渐形成家庭生活习惯,这样每天就有一个阅读时间,时间到了就开始阅读。这样,学生自然会形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在学校,老师每天留出一刻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读报,每天如此,最终形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如果他们不看书或报纸,他们会有睡眠问题。[3]其中,老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逐步走上正轨。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2.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语文老师要时刻强调读书的卫生习惯:比如读书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看书;阅读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让学生养成读书时搞小动作的坏习惯,比如挠头、玩小玩意、吃零食、东张西望。[4]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很难养成这种习惯。但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不断提醒孩子,必要时采取激励措施,加强这种习惯的形成。3.培养专心读书的习惯。所谓专注,就是身心与专注的统一。要养成这种习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姿势正确:正确的身心容易引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心理过程;环境要安静:读书时要尽量避免干扰,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中;作息要定时:作息不规律是分散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你要专心学习,尽情玩游戏,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这有利于你读书习惯的培养。学习场所要固定:学习场所简单固定,可以控制心理倾向;【5】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大声朗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对口心的现象。4.培养读书写字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写不读。”阅读时,边思考边写作能抓住重点,理解深刻;做摘抄,做笔记,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经历,非常有利于积累信息,激活思维。[6]当然,“写”的习惯因人而异,老师应该定期对小学生如何做笔记进行个别指导。5.在阅读的同时培养阅读的习惯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本质上,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纠正“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陋习,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考。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固定思维的影响,[7]培养创造性思维。6.培养用参考书阅读的习惯。当你遇到生词或不理解词义时,手边有一本参考书该多合适啊!因此,语文老师应该从一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小学生用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后,可以而且有时需要借助工具书阅读。语文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练习,上课要随身带参考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参考书阅读的好处,让小学生牢记在心。7.培养有目的阅读的习惯。有目的的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有目的地阅读,比如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可以以欣赏为目的大声朗读;消遣的话,可以快速阅读浏览;为了收集信息,你可以跳过阅读。[8] 8.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是指阅读要有计划。读书的时候,不能改变主意,半途而废。阅读行为要有序:书放在哪里,笔记和笔放在哪里,一段时间不读怎么做标记等等。[9]老师要在课堂上边讲边示范,让学生去做,逐渐习惯。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逐步培养,让小学生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习惯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自动倾向。叶圣陶老师非常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写过《习惯成自然,两个习惯不能养成》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还是很亲切的。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对今天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有指导意义。

人在生活中也养成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一些事情,关注另一些事情。要看过去遇到他们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比如,有的人因为觉得孤独难以忍受,就形成了从不独处的习惯;还有的人安排自己的时间搞体育,学科学,因为在自己习惯的某个方面组织注意力的时候感觉最舒服。当然,如果单纯从生物学的领域来分析,本能和习惯从盲目的方面形成注意力,就像它本身一样,依靠过去的经验来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和人是很不一样的,人的心理是主观的。

2.习惯是个人、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领域,对于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行为,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行为、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决定,形成三角互动关系。这个观点在很多行为因果观中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好习惯,不能等着“习惯”,不能“借鉴”,更不能“借鉴”。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用社会的价值取向去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由外部奖励或惩罚决定,人们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以适应作用于自身的各种短期影响...事实上,人们在面对暂时的冲突时具有自我引导的能力,从而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结果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所以,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习惯是动力。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以条件反射为基础的。习惯形成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无意识阶段,习惯的形成是依靠外力的监督和教育,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是第二个层次,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和努力,依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的监督。第二个层次也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就会在内部进行调整。但是你得有努力的意愿。第三个层次是自动化,达到一种本能的程度。自动化之后,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需要的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当成乐趣;自觉读写,积极动耳、眼、手、口;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是最好的教育习惯。